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嫡长子 > 第931章 良知何在?

  大抵是因为老三回来的关系,后宫之中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这原也是应有之义,宫外热闹成那样,宫内怎么少得了?

  载的生母是皇帝最为宠爱的贤贵妃,她倒是一向端庄,不过寻常人家立这么大的功劳都要庆贺的,更何况是皇子呢?

  所以她阻拦不及,后宫之中自是张灯结彩,欢乐喜庆。

  夏皇后因未能诞下皇子,在后宫之中的地位总是有些尴尬,好在皇帝与她一向伉俪情深,这才稳住了当前的大局。

  而她也因‘先天不足’,所以多与其他妃嫔交好,尽量谁也不得罪。

  基本上,就是一种真正的国母的姿态,把每个孩子都当做是她的亲生儿子对待,庆亲王在她这里当然也不能落了下风。

  可惜皇帝的心情已经被破坏,

  朱厚照现在开始理解以前他父母同他的说的那句‘孩子长大了就不好玩’的意思,而他不高兴,是不会再去卖谁的面子的,你立再大的功劳又怎么样,我是你老子。

  反倒是和十四岁的载基、十三岁的载玩得更多。

  外人总说载基虎头虎脑,心没什么‘定’劲,再加上他的蒙古血统,所以风评明显不及他的几位兄弟,但朱厚照不这么觉得。

  他每次见到老四,都要照着他的胸口不轻不重的来上这么一拳,说:“虎小子,又结实了!”

  而且他还要老五向他四哥学习,多吃肉,多长力气。

  不要说当皇帝了,当任何一个领导,身体是第一要过关的,不抗造,临几回大事就倒了,那就是有再大的本事也是白瞎。

  其实截止到正德二十一年,

  朝廷已经又进行了三轮选妃,皇帝的妃子也不是就最初的那几个。

  至于皇子续齿,实际上已经来到老九。

  不过这年头的医疗技术条件有限,最终长大的不是九个人,而是七个人,就这种比例都算高的了。

  老五载之后,

  他还有七弟、九弟。

  第六子和第八子,一个长到三岁多、一个长到四岁多就不幸夭折了。

  如果没几天,可能都不会给他们排序,但三四岁总是有个位置的。

  说起来,朱厚照本身也还有一个弟弟叫朱厚炜,同样早早夭折。

  这种事不好避免,

  但朱厚照毕竟有现代人的思想,相对来说有些难以接受,这也造成他不愿意去多想,大约也是这个原因,后入宫的那些妃子、孩子他都有些距离感。

  这几年,看着七皇子载圭和九皇子载坤天真无邪,又觉得小孩子给他一种安慰,这才有更多的接触。

  载圭是正德十五年生,今年已经七岁。

  载坤则是正德十九年生,现在走路刚刚稳当。

  这次他们三哥的这项盛事,他们当然也是被穿戴整齐,全都亮相了。

  不过后宫的宴席朱厚照没有待太久,

  他借口朝务繁忙,早早回到乾清宫去了。

  10月的紫禁城之夜其实有些凉了,皇帝披了一件大氅在暖阁里闲晃。

  等到尤址提着灯笼进来,他抬头就问:“没有老大来的奏本吗?南京方面的也行、”

  “应当有,奴婢再去瞧瞧。”

  “算了。”朱厚照看出来他的为难,“朕不是冲你。”

  老家伙笑了笑,“皇上就是冲老奴,这也是应该的。老奴就是觉得,天色晚了,皇上还是早些歇着吧。”

  朱厚照用拇指刮了刮眉毛,

  如果载说的事情是真的,那么南京应该有只言片语递进来。

  王守仁总该不会骗他,

  但到现在为止,什么都没有。

  最初想到这一点他有些生气,但坐下来仔细想想,从王守仁的角度来说他肯定更多的维护皇帝、朝堂的大局。

  这种事情闹起来,就是逼着皇帝去承认货币改革推进失当,那影响就大了。

  再一个,这件事涉及到大皇子,这是他的亲儿子,

  王守仁不会简单粗暴的把皇帝儿子的错误端出来,就这么让皇帝‘大义灭亲’,这个决定哪里容易做?

  更加万全的办法,就是把这件事按在南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说到底天子也不好处置这件事,毕竟皇子的错,那不还是官府的错吗?

  所以对于皇帝来说,

  这种事就是能够平息下去最好。

  什么难题都交给皇帝,那要他干嘛?

  这确实也是当初王守仁提醒三皇子不要‘告状’的原因,本身就是官府的错,那么就在下面消化,不要搬到台面上来,如此,转圜的空间还大一些。

  事实上,朱厚照没想到的是王守仁还考虑了皇帝父子之间的情义,

  不管怎么样,冤案已经发生了,难道要再加一个‘父子不和’的戏码才过瘾嘛?

  王守仁自然也不会多瞒皇帝,

  以他与天子的交情,只要事涉重大,他是一字不漏,像是这种难以启齿的,他则是以维护大局为重,不老是给皇帝多烦。

  反正事情如果解决,大皇子办差顺利,这总是更好的。

  哪怕过程中要他担一些风险,这都是无所谓的事情。

  为此,他已经开始两边使劲了,

  一方面做载的工作,先说服他,把邵东儒的案子翻过来平息民怨,

  另一方面则是卖着自己‘阳明先生’的面子与那些领头闹事的人进行洽谈,洽谈么当然是不卑不亢,冤案可以翻,同时巡抚衙门也不是泥涅的,总是会有些手段。这点聪明才智,他怎么会没有?

  这件事如果就交给他这样处理,哪怕是多花些功夫,但总归会有个结果。

  结果他做到一半的时候,

  一个早晨忽然听人禀报,说有主要头目二十多人一夜毙命!

  这把王守仁惊得直接掀被起身,都不必多问,他就猜到是怎么一回事。

  “真是个荒唐子!”

  但无论如何,载是皇子,他不看这身份,也要想着朱厚照,不能做出以下犯上的事。

  只是载午后过府时,他冷冰冰的让人回奏说自己在草拟奏疏。

  叫载等了小半个时辰这才出来。

  载急得不行,要不是他是比较特别的王守仁,估计都直接冲进去了,见了面以后也免了那些礼节,直接问:“王中丞,可是在草拟呈送父皇的奏本?”

  王守仁不点头,也不摇头,只说:“奏本乃机密,大殿下若是要问这个,请恕下官无可奉告。”

  这些废话载不要听。

  “你是怎么禀报的?禀报得邵东儒冤案吗?”

  王守仁还是不说话。

  密折,密折,这怎么能透露呢?

  这却把载弄得不上不下,他强调说:“王中丞,这件事已经妥处了,应天知府如今正在审案,这几个人聚众闹事,违抗朝廷货币改革之策,个个有罪,想来很快就有定论。本王,也正是为了此案才来找中丞商议。”

  王守仁目色锐利,“大殿下要和下官商议什么?商议着叫巡抚衙门莫要插手,任凭他赵育德审案?还是商议着怎么在字里行间将这件事糊弄过去,然后去上报皇上?!

  照下官来看,邵东儒案知道的又何止我们这几人?瞒得住吗?且货币改革最难之时也没有一夜暴毙二十多人的,现在大有成效了,反倒命案频出,这个谎,殿下可得扯圆了!”

  “报上去,父皇就不为难吗?本王这也是为父皇分忧!”载紧紧握着拳头,他已经想好了,如果真的事发,那么他就这么回奏。

  “那就请皇上圣裁吧。”王守仁转过身去,隐隐带着愤怒。

  这件事,

  这样做,不仅仅是他王阳明的声名扫地,而且朝廷也失去了人心。欲盖弥彰,知错不改,这就是朝廷展现出来的姿态。

  即便抛开这些都不谈,

  明明邵东儒已经被冤杀了,后面又再添那么多冤魂干什么?

  他为官多年,自然明白天下大势、浩浩荡荡,天子意志之前,人命如纸一样薄,有时也是不可避免的。

  但叫这些人白死,这是不是有些太过分了?

  如果这还无动于衷,他们这些自命君子的人良知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