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藏国 > 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投名之状

  藏国正文卷第六百五十章投名之状当天晚上,李璘率领大军东撤了,他毕竟是在深宫里长大的王爷,没有见过战争的残酷,一场大火便把他烧得失魂落魄,信心被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

  而长子李偒在潭州遭遇了南霁云率领的两万骑兵,一战即溃,三万军几乎全军覆灭,李偒只带数百人狼狈逃回洪州,李邺的大军进入了袁州。

  李璘已经意识到一山不容二虎,对方彻底控制鄂州,又夺取了洞庭湖周围和湘江沿岸州县,包括潭州、衡州、郴州、永州、邵州、朗州、灃州等地,又进入了袁州,下一步战船必然会夺取江州,把洪州包围。

  这一次不用薛镠和李台卿劝说,李璘决定放弃洪州东迁宣州,率大军向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发展,尽管师出无名,但李璘也顾不上了。

  豫章县内一片混乱,赣江码头上,数百座仓库都被打开了,士兵们将一只只大木箱搬运上了战船,里面全是铜锭,足有数百万斤之多。

  从隋朝开始,鄱阳湖周围和赣江沿岸便是朝廷最重要的矿产地之一,包括洪州、饶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抚州、信州等等,各州都有大矿坑,由永平监统一进行管理。

  到开元年间,江南西道的矿业达到了顶峰,数十万人昼夜在矿坑里采矿,又运到洪州和饶州进行冶炼。

  唐朝还在永平和豫章设立了铸钱所,就地铸钱,然后把铜钱运往长安。

  唐朝前期和中期的采矿业都是私人经营,律法明确规定‘天下诸州出铜铁之所,听人私采,官收其税。’

  但这些私人可不是一般人,基本上都是京城权贵和地方豪强,朝廷不仅征税,还要收购一部分他们的铜锭。

  私人采矿冶炼没有节制,但朝廷铸钱却有定制,每年铸多少钱都有规定,所以仓库的粗铜锭堆积如山,还有粗银,还需要继续精炼才能得到高纯度的铜银。

  豫章县一直就是极为重要转运中转地,赣江旁仓库多达数百座,朝廷和私人都有,里面各种金属和木材堆积如山,李璘全部把它们占为己有,现在他要撤离洪州,这些战略物资他当然要跟随运走,为此,他征集上千艘船只,专门替他搬运物资。

  季广琛也来到仓库群查看情况,他现在已被任命为洪州刺史,军权被李璘剥夺了,江夏惨败,李璘嘴上说和他无关,实际却让他承担了所有责任,免去他右军主帅之职。

  负责转移物资的是江南西道都转运使韦子春,他也是李璘的心腹幕僚。

  “一部分粮食随军队走陆路,其他都走水路,还有这些粗铜粗银,数量实在太多了,至少要装上千艘船。”

  “我记得还有一些黄金?”季广琛问道。

  韦子春笑了笑道:“那一千八百多斤黄金王爷要随军携带,算下来有两万两了,要不是还要携带大量军粮,王爷连粗银锭都要随军携带,没办法,数量太大,实在带不走,只能水运了。”

  两人又来到一座巨型大仓库内,季广琛探头看了看,里面都是巨木,长约数十丈,粗达一丈,这些都是建造宫殿的木材,隋唐的建筑都讲究气势恢宏,尤其是皇宫,洛阳、长安,一座比一座壮观。

  比如武则天在洛阳修建得天堂、明堂,所用的中心木柱都已经远远超过今天国内现存的最高树木了。

  这些造宫殿的巨木又从哪里采伐,史书记载,几乎都来自豫章郡,当然,不仅是豫章出产,只是从豫章县运出来,来源就是江南西道的深山老林内,目前仓库内存放着上千根巨木就不足为奇了。

  “这些巨木不运走吗?”

  季广琛笑道:“可以放入江中,让它们自流漂下。”

  韦子春摇摇头,“短途可以,长途的话,会被沿途村民捞光,王爷说,扬州那边木材很多,用不着了,就留给李邺,让他善待洪州百姓。”

  ‘善待百姓!’

  季广琛心中一阵冷笑,如果李璘肯善待百姓,他会把十几个州的船只都全部强征?还强征了数万民夫替他运送粮食,他只是害怕李邺的骑兵追击,才留点运不走的物资贿赂对方。

  “什么时候出发?”季广琛又问道。

  “还要等饶州的一批粗铜过来,我们的船只刚出发去饶州,大概要七八天后才能到这里,出发估计要十天以后了。”

  “王爷好像也是十天后出发!”

  韦子春点点头,“就是那时候吧!搬家事情很多,不是说走就能走的。”

  时间已晚,季广琛视察了仓库群后,便直接返回了官宅,他心中踌躇不定,在书房来回踱步。

  季广琛年约四十五六岁,他是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在西北为官多年,十分熟悉军事,后来又出任荆州长史,李璘得知他文武双全,对他也颇为欣赏,随即任命他为鄂州刺史,又提拔他为右军元帅,季广琛得到了李璘的重用,心中也颇为感动。

  但一场江夏之战让季广琛彻底清醒过来了,让他看透了李璘,李璘嘴上说重贤纳士,实际上任人为私,嘴上说善待百姓,实际上却是横征暴敛,强抓青壮从军,表面上志向远大,但实际上就是袁绍第二,见小利而忘义,干大事而惜身,色厉胆薄,输给李邺几战后,便吓坏了,要放弃洪州东迁。

  最让季广琛不满的是江夏之败,明明是薛镠出的计,李璘亲自拍板决定,自己苦劝他不听,就只听薛镠的建议,最后攻城惨败,他却把责任推到自己的头上,薛镠屁事没有,还升为谋主,这着实让季广琛深感寒心。

  现在李璘要去夺取扬州和江南东道,这完全是和朝廷对抗,如果能成功,季广琛倒也愿意跟随,可他根本不看好李璘,这就不是一个能做大事的王爷,迟早会败亡。

  季广琛决定离开李璘另谋出路了,鸟择良木而栖,季广琛的目光落在鲁王李邺身上,江夏之战也让他看懂了李邺,李邺的策略是逐而不灭,把李璘赶去江南,牵制朝廷的精力,为以后东扩埋下伏笔,可谓一石数鸟,策略十分高明,这等雄主才是自己要投奔的人啊!

  尤其李邺是从安西过来,这让长期在西北为官的季广琛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亲切感。

  季广琛决定交一份投名状,投靠李邺了。

  这时,一名年轻男子匆匆走进书房,躬身行礼,“参见父亲!”

  这名年轻男子便是季广琛的次子季春之,季广琛有二子一女,长子季寿之出任袁州萍乡县令,次子季春之则跟在他身边,替他分担一些州事,他还有个小女儿,前年嫁给了荆州魏仲犀的长子,这件事他却没有告诉李璘。

  季广琛取出一封信递给次子季春之,嘱咐他道:“你去一趟汉阳,把这封信交给鲁王殿下,要亲手交到他手下,你坐船去,如果发现有人跟踪,立刻把信毁了,明白了吗?”

  季春之点点头,“孩儿明白了!”

  他迟疑一下又问道:“父亲不打算去扬州?”

  季广琛叹口气道:“跟随李璘迟早会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何苦呢?”

  “可李璘是天子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不至于吧!”

  季广琛冷笑一声,“他们李氏皇族连亲父子都可以同室操戈,何况亲兄弟,你去吧!路上当心点。”

  季春之醒悟,连忙躬身行一礼,“孩儿明白了,这就出发!”

  季春之匆匆走了,季广琛久久注视着荆襄地图,其实他也知道李邺并不等于朝廷,他需要做出一个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