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一百五十章 朕有三十三个步营,权豪有几个?

第一百五十章 朕有三十三个步营,权豪有几个?

  朕真的不务正业正文卷第一百五十章朕有三十三个步营,权豪有几个?何心隐跪在地上,哆哆嗦嗦的讲明白了自己的背后站着多少人,四川、湖广、南衙、浙江、福建、江西,都有他的拥趸,支持者众多,而且一个个的名字,个个都是安土牧民的缙绅权豪。

  朱翊钧一直平静的听完了何心隐的絮叨,然后让缇骑将何心隐拉下去,面色沉重。

  “问题比想象中的要糟糕的多。”朱翊钧对着张居正极为郑重的说道。

  何心隐背后是一个庞然大物,他们资助何心隐这样的人四处摇唇鼓舌的目的,就是为了制造一种对抗的风力舆论,让百姓和朝廷完全对立,就是他们的目标。

  一旦完全做到了这种对立,那么百姓必须要借助权豪,才能摆脱朝廷的苛求;而朝廷统治百姓,就必须要依靠遍布大江南北的权豪。

  这让朱翊钧更加充分的理解了,权力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以及国朝疲惫的根源。

  “现在看来,不是王崇古激进了,而是臣保守了。”张居正罕见的在施政上,肯定了王崇古的决定,王崇古之前就要求朝廷下严格的禁令,毁天下非官式书院,禁聚徒讲学;得盗即斩,以正天下风气!

  而这个政令,在之前看来,是王崇古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的激进行为,而现在看来,是张居正对危害的认识不够深入,对这种矛盾的认知不如王崇古感同身受,这就是廷议的作用,一人智短,众人智长。

  戚继光的目光在流传,他极为坚定的说道:“陛下,臣请命京营前往辽东,共击土蛮诸部。”

  戚继光用行为支持皇帝陛下的任何决定,京营要用一个胜利又一个胜利来维护陛下的权威,震慑天下权豪对陛下的僭越,胜利最能振奋人心,也最能震慑宵小的狼子野心。

  “在臣看来,无非就是辽东、西北十数年未曾定胜,人心浮动不安,才给了这些小人可乘之机,若是打赢了,而且大获全胜,这些妖魔鬼怪就会躲藏起来,寻找下一次的喘息之机。”戚继光认为西北、辽东多年的战败,让国朝的凝聚力变得羸弱。

  赢回来就好了。

  就像当年戚继光在东南做的那样,大明军能打赢了,一切都会好起来。

  赵梦祐俯首说道:“臣请命对何心隐所供述权豪之家,掘地三尺,以绝后患。”

  污蔑皇帝生母,而这些何心隐背后的支持者同样该死。

  “嗯,大不了朕下封罪己诏,朕小孩子,不懂轻重,先生劝了,没劝住嘛。”朱翊钧站起身来端着手说道,他同意了张居正、戚继光、赵梦祐的提议,其中张居正和戚继光想法要经过廷议,而赵梦祐的提议,现在就可以实现了。

  “人呐,不能活的太君子了,那样小人岂不是要猖狂无比?对付小人,的确需要一些小人的手段。”朱翊钧端着手,迈着四方步,缓缓离开了。

  何心隐没有诬告,因为根据何心隐的交待,这一股妖风背后的人,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反对朝廷的追欠。

  就是之前小皇帝的超级加倍,骆秉良在南衙稽税,朝臣们上奏说要仁,要义,不要言利,稽税千户骆秉良不该稽税,朝廷决定超级加倍,对过去的欠税,进行追欠。

  这是大明朝廷的保税战争的一个剪影罢了。

  而何心隐作为倒严的典型人物,被权豪们寄予了厚望,希望何心隐能够制造出足够的风力舆论,让张居正疲于应对,没工夫清丈、清理侵占、还田、追欠等等。

  何心隐落网实在是太快了,让权豪们反应不及。

  北镇抚司的缇骑们还在反复盘问是否有漏网之鱼,但是很快一股风力在朝中平地起,而何心隐被塑造成为了一个反对强权的英雄形象,这一轮的塑造极为成功。

  这个英雄的塑造是全方面的。

  何心隐,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行动者,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坚定拥趸。因为何心隐将他自己的家梁坊,打造成了一个大同世界,人人有德,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无处不温饱。

  何心隐本名叫梁汝元,他在吉安家乡的梁坊,创立了聚合堂,任命了率教、率养来负责教化和供养,何心隐知道,而且践行自己的本心,何心隐为国除害,刺杀严嵩,这不是知行合一是什么?

  何心隐,是古今乡贤的第一人,是大明最后一个任侠,他为国为民,是侠之大者,为国他刺杀严嵩,为小民张目,他的论述里皆为小民说话,门人上自师保公卿、下逮士庶樵陶农吏,有教无类,教化万方。

  朝廷的科道言官应该有义务去保护何心隐,制止和劝谏皇帝停止对何心隐的残忍暴行,科道言官必须因为何心隐张目,理由是:有为国为民贤才,因匡正而上不听,反遭诛戮,天下再无骨鲠正气。

  何心隐所言所语,朝廷应该反思,那么多的明公,何心隐不攻讦,只攻讦你张居正一人,抛开何心隐做的对不对不谈,你张居正就没有一点错吗?

  张居正作为国朝首辅,在施政的时候,严酷无比手段阴狠狡诈,何心隐奋起反击,难道不应该吗?

  这天下还让不让人说话!

  朱翊钧手里拿着一寸半的小正方体金属锭,铜、锡、砷合金,纯白色,他在研究,如何更加准确的制造倍数更大的千里镜,这次他选择的不是透光镜,而是抛物面凹面镜,抛物面镜的制作要求任何照在这一个抛物面镜上任何一点的光线,其反射光线都要经过焦点。

  “陛下,先生殿外求见。”张宏小声的提醒着陛下,张居正求见。

  朱翊钧放下了手中的金属块,点头说道:“宣。”

  “臣拜见陛下,陛下圣躬安否?”张居正见礼。

  “朕安,先生免礼。”朱翊钧笑着问道:“先生快来,朕发现一个好玩的东西。”

  “啊?”张居正本来是找小皇帝提前通通气儿,关于朝中的风力舆论,张居正多少有些担心皇帝的状态,贱儒们总是喜欢把世间所有的美好撕碎,让皇帝失望,最后绝望。

  而张居正惊讶的发现,小皇帝居然没有任何的失望情绪,仍然在孜孜不倦的追求着万物无穷之理。

  “快坐,快坐。”朱翊钧让张居正坐在了他刚才坐的位置上。

  “陛下,臣不能坐,这是陛下的椅子。”张居正坚持不肯坐,开玩笑,这可是皇帝坐过凳子,这点恭顺之心,张居正还是有的。

  景泰年间,景泰帝去六科廊巡视,坐过一次凳子,后来六科廊再无人敢坐那把凳子,景泰帝知道后,去六部衙门或者都察院,再也没有坐下过,就是不给朝臣们添乱,景泰帝毫无疑问是个仁君,后来他被明英宗给夺门之变了。

  仁君很难保护自己。

  朱翊钧听闻也是摇头,他对着张宏说道:“哎呀,张宏去搬一张凳子来!”

  “臣遵旨。”张宏着急忙慌的去搬了一把凳子,放在了桌前,朱翊钧拿起了手中的纸笔说道:“先生你看这条曲线,之前我们知道,光线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朕就想寻找到一条曲线,让所有射向镜子的光线,都能聚焦于一点,这样在焦点的位置,放一个镜子,就可以把物象放大。”

  张居正能够听懂这句话,折射望远镜有着强烈的色差,就是张居正观测月亮的时候,月亮泛红的原因,而且想要扩大倍率,实在是太困难了,因为磨玻璃,越大越难磨,而解决色差、解决凸透镜难磨的问题,小皇帝就曾经提出过这个想法,用反射镜代替折射镜。

  可是这个反射镜,应该是个怎么样的曲面,一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皇叔讲割圆术的时候,就讲到了无限切割的思路,朕就想,我们把这条曲线,无限切割成一个又有一个的倾斜的小镜子,那岂不是说,就可以寻找到这条曲线吗?”朱翊钧拿出了它的设计图纸。

  其实很简单,一束平行的光线射入,最开始是两片、三片,而后是十片百片,最后画出了一条平滑的抛物线。

  张居正到这里能够听明白,有些疑惑的说道:“如果这样找的话,一个工匠一辈子可能都做不出一个这样的凹面镜来。”

  朱翊钧拿出一个小套尺来,笑着说道:“不需要那么麻烦,先生看这个。”

  “其实要找这条曲线,并不是很难,先生伱看,再画一条准线,曲线上任意一点到准线的距离,都等于到焦点的距离,这个问题就转换为了寻找到定直线和定点之间距离相等点的集合。”

  “只需要一个三角板就可以了。”

  朱翊钧拿来了一个直角三角板,将直角边过焦点,而后直角的顶点始终在直线上,沿着直角边划线,直角边扫过的图形,就是一条标准的抛物线。

  朱翊钧跟张居正详细解释了下其中的原理。

  张居正大感惊奇,而后拿起了纸笔试了试,思考了一下说道:“其实还可以这样画。”

  张居正的画法更加繁琐,他利用的点和直线上任意一点中垂线的原理作图,可能一个工匠要画几天,但是制作出来的凹面镜,会更加准确,光线更加集中,最后让图像更加清晰。

  “先生,朕有惑。”朱翊钧看着图纸说道:“先生,物体放大的倍数和焦点与定直线的距离有怎样的关系呢?”

  “这个,这个…”张居正眉头紧皱的说道:“陛下,等臣钻研一二,再回答陛下。”

  小皇帝突然拎着大铁锤砸了过来,张居正也不知道到底有怎么样的关系,需要长期的钻研才行,这是个算学的问题,不应该去找狂生朱载堉去解答吗?

  张居正表示,自己就是语文和政治老师,不是数学老师和物理老师!请陛下找数学老师问问题去!

  朱翊钧在小金属块上进行了描线,交给了张宏,让他去让兵仗局把新的千里镜磨出来。

  “啊,对了,先生前来,所为何事?”朱翊钧这才想起来,张居正来是有正事,不是研究尺规作图画抛物线,研究反射千里镜的。

  “南衙的追欠引起了剧烈的反弹,朝中的言官们看似是在搭救何心隐,却是在为追欠张目。”张居正面色严肃的说起了国事,他要告诉小皇帝,这些人真正的目的。

  何心隐就是个由头,如果能搭救何心隐,那就代表着可以反对追欠,反对朝廷的稽税。

  朱翊钧清楚的知道,这些人的根本目的,笑着说道:“先生是担心朕失望,才过来看看吗?朝中的言官,大部分都成为了权豪们的口舌,公然违抗朝廷明旨,却不敢拒绝私门所请,这是先生说的博誉于一时。”

  “若是说朕没有失望,那是假的,但是早就知道了他们的嘴脸,就没有那么失望可言了。”

  “权豪们,有几个步营呢?朕可是有三个步营,而戚帅在蓟州、永平、山海关,还有三十个步营。”

  “刑部司寇是王崇古,他什么态度?”

  张居正面色古怪的说道:“王司寇说何心隐必须死!送解刳院死,送菜市口杀头都行,何心隐不死天下难安,王司寇是受害者。”

  何心隐是一个符号,无君无父弑君弑父的符号。

  “大理寺卿陆光祖什么态度?”朱翊钧又问到了另外一个关键先生,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何心隐没有官身,科道言官叫的再凶,那也跟都察院没关系。

  张居正再次俯首说道:“陆廷尉的意思是,杀。”

  陆光祖是张居正的同榜,同样也是个循吏,何心隐的名头,陆光祖早有耳闻,这种人贻害无穷。

  朱翊钧笑着说道:“那就不急了,把这个何心隐养起来,把这个火挑起来,把朝廷那些个胆敢违背朝廷明旨,不敢违背私门所请的官吏找出来,再佐以考成法,看看这些个官吏考成如何,如果考成不佳,一律罢黜。”

  “臣遵旨。”张居正需要明确的知道皇帝的态度,若是陛下想要绥靖,张居正也有绥靖的办法,若是陛下要把这个案子办到底,把这个矛盾彻底激化,张居正也有办法。

  全看皇帝的态度。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说道:“先生,朕听戚帅说,这军伍之间,最恨叛徒,因为这些个叛徒会泄露行军的机要,是在害命,害同袍们的命,所以但凡是阴结虏人,皆以军法处置,而后报闻朝廷。”

  “这大明天下两京一十三省的官吏们,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如同行伍一样,官吏也需要清理,就借着这件事,找出那些人来,彻底清理掉。”

  “先生,有些事儿,还是不要太过于保守。”

  “臣谨遵圣诲。”张居正再俯首。

  在何心隐这件事上,张居正的处置的确是保守了一些,保守有保守的好,保守可以维持稳定,尤其是主少国疑的时候,稳定大于一切,在稳定中推行新政更加困难;

  而激进也有激进的好处,可以大水漫灌,而后攻坚,一切都看选择。

  张居正没有选择激进,也是因为何心隐和他张居正有旧怨,他做事便有些顾忌,陛下要是觉得他在党同排异,那就得不偿失了。

  次日的清晨,阳光明媚,就如同小皇帝的笑容,朱翊钧来到了文华殿上,例行御门听政。

  “免礼免礼,廷议吧。”朱翊钧之所以如此开心,是因为大明工匠们的手艺,远远超过了朱翊钧的想象,只用了一天,一个抛物凹面镜的反射镜面就做好了,比泰西的反射千里镜足足领先了九十三年。

  这当然不能和祖冲之、祖暅领先一千多年相提并论,但是已经弥足珍贵了。

  张居正首先摸出了一本奏疏说道:“刑部尚书王崇古上奏,要禁毁天下非官式书院,禁聚徒讲学,诸位以为呢?”

  王崇古一听居然是这件事,立刻就开口说道:“瞧瞧,瞧瞧,我早就说了,这帮贱儒,你就能不给他们一点颜色,他们会蹬鼻子上脸!看看,看看,被我说准了吧。”

  “这些个贱儒们,天天为何心隐奔走,他聚啸公然违背县堂,执私刑杀戮六人,所言所语,皆是摇唇鼓舌,这种东西,送解刳院都是便宜他了,还搭救?”

  “毁,新建伯王守仁的脸都被他们给丢光了!”

  张居正整理了一下说道:“一共六十四家书院,刑部衙门负责?”

  “好说!”王崇古没有任何犹豫的答应了下来。

  礼部尚书万士和开口说道:“禁聚徒讲学这件事,应该把王阳明心学注解出来,定出官式来,但凡是不按官式讲,只讲良知,不讲知行合一,都打为异端,不能让他们再这么曲解新建伯的学说了,再这么曲解下去,新建伯在泉下恐难瞑目。”

  “那礼部来做?”张居正斟酌了一番,笑着说道:“大宗伯以为是否可行?本来我作为心学门人,该挑起这个担子,奈何国事繁忙,就有劳大宗伯了。”

  “好说好说,小事,怎么说我也是读了矛盾说的。”万士和满脸笑意的答应了下来,他就爱听人叫他大宗伯。

  “吏部尚书,糊名之法,年内必须推行张榜,这是内阁对吏部的考成。”张居正看向了张翰,交待了一件差事,他不是询问张翰的意见,而是布置廷议早已经通过的政令,不得违逆。

  在文渊阁张居正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为何心隐奔走的朝官,考成法之下,多数为下等。

  大明考成共九等,上三等,中三等,下三等,上三等升迁,中三等留任,下三等大部分都要罢免和褫夺官身,下下等基本和贪官污吏画等号。

  这个名单是高度重合的,所以皇帝交待的把给权豪缙绅们当官的官吏清出朝堂,只需要把考成法严格执行,就可以做到。

  “王司寇的奏疏,谁还有异议吗?”张居正开口问道。

  谭纶身体前探说道:“王司寇这本奏疏,是因为何心隐案,何心隐案牵连广众,缇骑就六百人独木难支,是不是可以从京营和蓟州三镇遴选一批军兵充任?这些权豪缙绅,可都是豢养了不少家奴的。”

  “我看就从夜不收哨的墩台远侯遴选为宜,他们对国朝忠心耿耿,否则也不会深入草原虏营探查敌情了。”

  张居正沉默了一下,缇骑人数太少,他看向了赵梦祐问道:“缇帅以为呢?”

  “我没有意见。”赵梦祐笑着说道:“扩大缇骑人数,这还是大明开辟以来的第一遭,日后我岂不是要和纪纲齐名了?诸公杀我的时候,可不能说我多蓄亡命之徒,这可是诸位明公们的提议。”

  缇骑扩编,大明开辟以来的头一遭,赵梦祐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在儒生的世界观里,深入虏营的夜不收哨的墩台远侯,是亡命之徒。

  纪纲的死,是他瞒着成祖皇帝办白纸案,没有敕谕,没有驾贴自己抓人,最后被成祖皇帝处置,而纪纲有一项罪名是多蓄亡命,就是私自扩大的缇骑的人数,所以赵梦祐才说明公杀他的时候,多蓄亡命这个罪名绝对不能扣在他的脑门上。

  是廷议通过的。

  张居正再次下笔,将自己的处置意见写在了浮票上,呈送御前。

  朱翊钧拿起了万历之宝的印绶,认真看了一遍,下印,而后开口说道:“不如先生兼掌吏部吧。”

  小皇帝再一次表现出了对张翰的不满,听张居正这意思,张翰还想等到何心隐案有了结果,再推行糊名之法,这不是公然违抗明旨是什么?

  “陛下,臣以为不妥。”张居正俯首说道:“国事最忌讳政出多门,臣当国再掌铨部,恐有倾覆之危。”

  张居正的权力足够大了,再大点,他就无法控制住手下的张党会做出什么事儿了,就这个元辅刚刚好。

  朱翊钧看了张翰一眼,这个狼子野心之徒,甚至连万士和都不如,他满是温和的说道:“那就依先生所言。”

  “谢陛下隆恩。”张居正再俯首谢恩。

  “京营开拔,前往辽东,共击土蛮诸部,陛下批阅:戚帅辛苦。”张居正翻出了一本奏疏,这是戚继光的奏疏,现在京营总兵奏疏不过兵部,直接送到皇帝手中,所以张居正拿到了这本奏疏,上面有皇帝的明确旨意。

  戚帅辛苦。

  “京营开拔,历来是兵部尚书总督军务,陛下仁善,以臣身体不适,让左侍郎梁梦龙代往,臣能去看看吗?不总督军务,不打仗,就是去看看。”谭纶一听有仗要打,就吵嚷着要去凑热闹。

  朱翊钧看着谭纶,面色凝重的说道:“大司马的话,大司马自己信吗?大司马是国朝的兵部尚书,身体干系大明元气社稷,岂可儿戏。”

  谭纶小声说道:“吴百朋、梁梦龙、刘应节都挺好的,又不是非臣不可。”

  朱翊钧无奈,一摆手说道:“不准,此事不再议。”

  “臣遵旨。”谭纶只能叹气领命,这辈子怕是没仗可以打了,他是真的想去,哪怕是看看也好,但是皇帝就是不让。

  “户部军需可有问题?”张居正看向了王国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王国光看着戚继光说道:“今岁户部与兵部合力督造,正厢、偏厢战车一千五百架,已如数交付京营,期许将军能够凯旋,耀我国威!”

  历来打仗,户部最是反对,但是户部根本不反对,还给戚继光督造了一千五百架战车,正厢、偏厢是两种战车规格,一个是重车,一个是轻车。

  以正厢重车为例,每车装备大佛郎机2架,每架配备9个子铳,全营佛郎机256架;

  鸟铳手配备鸟铳1杆,全营有鸟铳512杆;火箭手每人配火箭60枝,全营共火箭15360枝,这是一个步营的火力。

  按照戚继光原来的规划,大明的步车骑营,每辆重车大佛郎机一座,中佛郎机二座,鸟铳二杆,地连珠二杆,涌珠大炮二杆,夹靶快枪十杆,火力更强,但是随着实践发现,火力看似强了,但是灵活性却降低了,而且…朝廷也没那多钱给他配这么豪华的战车,所以作罢。

  主要还是穷。

  京营总计就三个步兵营,这是精兵中的锐卒。

  “别的不敢说,打仗,还是有些本事的。”戚继光露出一个笑容说道。

  “大宗伯,打仗这件事,什么意见?”张居正看向了万士和问道。

  万士和略显无奈的说道:“柔远人乃天下九维之一,但是柔过了,不管用,只能说蛮夷狼面兽心,畏威不怀德了。”

  万士和倒是想讲柔远人,他想柔远人,远人不配合他,他难不成膝行到北虏俺答汗,土蛮察罕汗面前,跪在地上,说:求求你,让我柔一下?

  耀武扬威,就是震慑天下群小,朝廷依旧拥有绝对的暴力机器,而且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权力。

  不懂就问葛守礼有些疑惑的说道:“咱们这么苛责,权豪要是组建步营,公然谋反,朝廷如何应对?”

  海瑞笑着说道:“葛总宪想多了。”

  “哦?为何我想多了?”葛守礼追问道。

  为博誉于一时,宁抗朝廷之明诏,而不敢挂流俗之谤议;宁坏公家之法纪,而不敢违私门之请托。这是张居正的原话。求月票,嗷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