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五百九十二章 棚式暗挖之法

  第593章棚式暗挖之法

  一百两银子在这个年头,即便不是灾年,也能买上二十几个丫鬟了,这就是一百两银子的恐怖购买力,就说上当受骗,那个丽娘也骗了宋仁东二十四两银子,够他宋仁东上四次当了。

  宋仁东也知道一百两银子的价值,但他愣是把这一百两银子给送到了官厂的法例办给交公了,理由也很有趣,拾其百金何其欣喜,遗其百金何其焦急,故此不敢昧。

  捡到一百两银子多么欣喜若狂,丢了一百两银子的人就有多焦急,所以不敢昧也不能昧。

  朱翊钧以为是冯保办事不利,露出了什么明显的破绽,细问之下,才知道,还真不是,整个过程并没有什么破绽可言,就是路旁捡到,而且银子上有整有零,唯独没有官银,都是民间的银铤,还有不少的银裸子。

  没有什么明显的追查记号,他宋仁东把这银子留下,也追查不到什么太多的线索。

  “朕让他去青楼花天酒地,事情办的怎么样了?”朱翊钧并没有安排失主寻银、宋仁东锒铛下狱的剧情,这一百两银子,就是给他点底气,让他进青楼里玩的底气。

  不多不少,刚好能让他认清青楼女子的真正面目。

  舔狗病最好的疗法,就是多日几個。

  “这事儿办的倒是顺利的很!”冯保说到这个,就是振奋不已,第一件差事办砸了,那是没想到宋仁东真的拾金不昧,但这第二件差事,冯保办的那叫一个地道!

  把宋仁东安排的明明白白。

  “起初,宋仁东买了一两银子的酒,这楼里的姑娘,那可是真的是风情万种,一句一句情哥哥,把给宋仁东迷的五迷三楞的,心都快要叫化了,可这酒喝完了,还要再买,宋仁东有点舍不得了,毕竟这银子,不是天上大风刮来的,是在窑井里一点点采煤换来的。”

  “宋仁东不舍得银子,不再买酒,仍然留恋不肯离去,倒是把这姑娘给弄急眼了,最后几次劝说,宋仁东仍然不肯买酒,也不肯走,这姑娘破口大骂他是穷鬼,反正…骂的挺难听的。”冯保没有在陛下面前重复那些个三教九流里骂人的话,实在是有点过于难听了。

  “具体说说。”朱翊钧倒是好奇怎么骂的。

  “先生知道了,怕是要把臣定为进谗言的佞臣了。”冯保连连摆手,陛下可能觉得千人骑万人压、给钱就张腿这些话已经很难听了,毕竟陛下当时是真生气,但其实这话也是实话,和那些街头巷尾的谩骂,相差甚远。

  “那算了。”朱翊钧摆了摆手,这到底怎么骂的,其实也能想象得到,无外乎爹妈受苦,污秽不堪。

  “这宋仁东被人从楼里架着扔了出去,算是彻底明白了,他之前心心念念的丽娘,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了,这不早上传来消息,宋仁东跑到西山煤局的衙门口,磕了个头,就去上工去了。”冯保一直让人盯着宋仁东,这宋仁东一夜没睡,辗转反侧,早上去西山煤局衙门口磕头,也算是认错了。

  冯保笑着说道:“他一夜没睡也没法上工,被官厂的法例办查藤帽的法例办吏员,给抓到了,让他回去睡觉,明日上工。”

  查藤帽的法例办,在官厂就是主抓安全生产,王谦就被法例办的人查到了一次。

  法例办的吏员多数都是京营锐卒、客兵安置,办事就主打一个规矩大于天,宋仁东那个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法例办还以为他在姑娘身上熬了一夜,直接不让下井。

  “走,去上朝了,把朕的旱鸭子拉来。”朱翊钧听完了事情的结果,笑容满面的蹬着自己的旱鸭子,顺着小铁路,一路蹬到了文华殿之后,稳稳刹停。

  “陛下,它叫踆乌车!不是旱鸭子!”冯保十分倔强的说道,踆乌就是金乌,是太阳神鸟,踆乌是冯保起的名字。

  “不还是旱鸭子吗?”朱翊钧很是开心的摘了藤帽,挂在了车上,上朝去了。

  朱翊钧这头陷入了日常的忙碌之中,那头宋仁东,还是睡不着觉,窑工的大通铺自然不好闻,但收拾的很干净,法例办那些吏员们检查过于仔细。

  万历四年的时候,官厂起了瘟疫,此起彼伏,按下葫芦浮起瓢,弄的王崇古焦头烂额,最后还是请了大医官来看。

  大医官这一看官厂宿舍这环境,立刻就说都是卫生搞得差,可不就得瘟病四起?

  卫生与简易方,不是第一个讨论卫生的医学书籍,其实历代医术都有关于卫生的讨论。

  窑工一个大通铺就是十六个窑民,衣服堆积发酵、洗漱之物也不清洗,而且还会混用,不生病才怪!

  张居正说,矫枉必过正,这王崇古对卫生不太懂,就去请了讲武学堂的俞大猷俞帅,毕竟军队保持卫生,可是行军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遇到大疫,就会不战而败。

  比如孙权攻合肥,就是没搞好卫生,结果大疫四起,被张辽八百人踩在地上刷军功,自此以后,孙权,孙十万,就被人笑话了上千年。

  俞大猷对官厂也不熟悉,只能掏出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给王崇古,毕竟练兵这事儿,戚继光更专业,戚继光把如何练兵写的十分详细。

  矫枉必过正,这一下子窑民的卫生也好起来了,不过就是有点好过头了。

  宋仁东抱着被子,蒙着头,四下无人,就哭了起来,哭的越来越痛,这事儿,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宋仁东的心境到底有多大的惊涛骇浪,只有宋仁东自己清楚。

  他昨天在青楼,仿佛又看到了丽娘,那个劝她买酒的姑娘,一颦一笑,都和丽娘一模一样,那一杯一杯的酒,仿如回到了当初,他沉湎其中不可自拔,但是他不买酒之后,那姑娘的耻笑怒骂,也和丽娘一模一样。

  宋仁东终于记起来了,丽娘骂他穷鬼时候,那种不屑和讥讽。

  人喜欢的那个人,或许只是自己虚构的那个模样,这也是人欺骗自己,自我异化的过程,心里的白月光,不是那人真正的样子。

  宋仁东哭,哭着哭着终于睡着了,而窗边一个北镇抚司的缇骑,听到里面没了动静,还以为出了事儿,就轻轻推门而进,稍微切了下脉,看是睡着了,等了一刻钟,才放心离去。

  朱翊钧在文华殿上,翻动着王崇古的奏疏,一拍桌子说道:“朕不准!王次辅,你还给这个宋仁东请功?!他给你找了多大的麻烦?闹情绪,都闹到朕跟前了,昨天分红,大喜的日子,他跑去告你的御状,昨天你给他求情也就罢了,现在还给他请功?”

  “不准。”

  “陛下,不能因人废事啊。”王崇古试探性的说道:“陛下,要不看看奏疏?”

  朱翊钧一看到宋仁东这个名字,就头疼,结果一大早的收拾了一顿宋仁东的好心情,全都被王崇古给破坏了,王崇古作为事主为了沽名钓誉不计较,这事儿自然作罢,但王崇古为他请功,这就有过分大气了。

  “朕看看怎么个事儿。”朱翊钧这才认真的看起了奏疏。

  “嗯,读书不错,算学也挺好,工匠学堂出来的,平日里多机巧,改良器械,嗯?”朱翊钧眉头一皱,愣愣的说道:“什么叫观船虫而有感,以木钢为骨,旋切掘进?”

  “就是看船虫有感,船虫钻入到木材之中后,就永生永世不出来了,除非把这个木材全部蛀空,这个宋仁东除了在儿女情长这些事儿拎不清之外,多有巧思。”王崇古从袖子里拿出了一幅画。

  船虫就是船蛆,这种生物长得难看的同时,还会对船只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可谓是造船业的生死大敌。

  船蛆的头部,有锯齿状的硬壳,可以钻透硬木;木头也存在热胀冷缩,船蛆破坏木头表面的桐油、漆就会让木头受潮,这两种情况下,船蛆挖掘的孔洞,会在这种膨胀之下,将其压扁。

  但船蛆会分泌一种粘液,这种粘液会硬化,而且十分的坚硬,留下一个通道,这样一来,就不会因为木材受潮、受热膨胀,压死自己。

  这和地下挖煤是有异曲同工的相似之处,地下挖煤会出现地下水泄露,导致的塌方,而宋仁东搞出了一个发明创造。

  一个个硬木或钢铁构造出三十六个上下两层的工作单元,而后每个工作单元里有一名工匠挖煤,而工作面上,有木板覆盖,防止工作面坍塌,取下木板凿进,盖上木板防止坍塌,这对应的是船蛆的锯齿状硬壳。

  采挖煤炭之后,就是对应粘液部分的固定,采用石块、木骨、铁骨等在关键部分,浇灌石灰水泥硬化,防止塌方的发生。

  整体框架前进,也是液压千斤顶,前面所有工作面掘进之后,三十六个工匠开始下车用液压千斤顶将整体撑起来,往前一推,就完成了前进。

  朱翊钧终于瞧明白了,宋仁东,捣鼓出来的是手掘盾构法!

  就是和后世盾构机一样的原理的东西,盾构机是电气化时代的工业怪兽,但盾构法是一种地下作业的思路,既保证了效率,又保证安全的法子。

  “陛下,不仅仅是挖煤,居庸关有长达四里的隧道,我们在修驰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修隧道的情况,那么就需要这种棚式暗挖之法。”王崇古给这个方法取得名字叫棚式暗挖法。

  王崇古面色复杂的说道:“陛下,臣从来不认为自己是老顽固,不会认为棚式暗挖法的出现,是离经叛道的,是挑衅,是该被付之一炬的,他在儿女情长上的蠢笨,是接触的少,毕竟才十七岁,但的确值得为他请功,他代表了一种…新生的力量。”

  “读过书的工匠能够做到何种地步,臣实在是无法去想象,臣,太老了。”

  人们对于新出现的发明创造,总是分为了三种,出生之前已经存在的发明,是理所应当,没有什么特别;在三十岁之前,那些看起来不可思议、有创造性的事物值得投身其中,并且为之奋斗;三十五岁之后出现的新事物,都是让世界崩塌的怪物。

  王崇古老了,但他不是那种老顽固,反而积极看待着这些发明被应用,自己无法做出创造发明,但也不能成为这种发明的阻力,他王崇古是工党党魁,不是贱儒。

  宋仁东是新生代的代表,或者说是读过书的工匠中最典型的代表,工匠学堂侧重工学,也就是算学、基本的机械原理,杠杆、斜面、滑轮、螺旋,现在又加入了液压等等,对四书五经不侧重,也是无奈,主要也是找不到四书五经的好先生。

  “陛下,当初工匠学堂里光着脚四处跑的孩子,长大了。”王崇古颇为唏嘘的说道:“他们如同初升之朝阳。”

  西山煤局、官厂团造法从无到有,现在到了这些孩子长大,发光发热的时候了,他们迸发出的那种光芒,十分的耀眼,当然也有点涉世不深的愚蠢。

  这不是什么大问题,成长的路上,跌跌撞撞,狠狠的摔几个跟头,就慢慢理解了。

  “陛下,公是公,私是私。”张居正对王崇古的乐子,还是很了解的。

  民告官,而且还是王崇古亲自养出的白眼狼,反咬他一口,这么大的乐子,张居正怎么能不看呢?可是读过书的这些个工匠们,给生产带来的改变,引起了张居正的注意。

  “搞得朕公私不分,赏罚不明一样!”朱翊钧略显无奈的说道:“行吧,王次辅既然给他请功了,那就准了吧,不过他捣鼓的这个法子,的确是大有可为。”

  很多发明创造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大明现在地下作业,挖煤和挖隧道遇到了一些困难,遇到了山绕不过去,也不好翻山越岭,隧道就是唯一的解法。

  而宋仁东这批读过书的匠人们,其想法总是要比老匠人们多一点。

  “朕昨日就奇怪,王次辅居然放了他一马,原来是有如此大用之人。”朱翊钧还以为王崇古脾气变好了。

  王崇古的眦睚必报和张居正一模一样,甚至手段更脏一些。贱儒弹劾王崇古,王崇古就给人下套骗言官到午门伏阙,大明皇帝杀到午门外的时候,都被海瑞给劝走了,《清流名儒风流韵事》的材料,都是王崇古儿子王谦提供的。

  这些个大人物,在眦睚必报这四个字上,表现出了趋同性,其实也正常,人善被人欺,官场这个最大的名利场上,你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就永远不用想进步这事儿,不能进步,等于死。

  王崇古被宋仁东搞得有点头疼,王崇古居然如此大度的放他一马,也是事出有因,宋仁东值得王崇古青眼有加。

  “不过他现在应该对儿女情长这事儿,看开了吧。”朱翊钧简单的诉说了一下自己炮制宋仁东的事情,分享了自己的快乐。

  逛两次青楼,就不会吃爱情的苦了。

  一份快乐,分享给别人就是两份快乐了,廷臣们对皇帝这种稀奇古怪的想法,也只能忍俊不禁。

  “陛下,臣有谏言,陛下贵为天子,亿万瞻仰,怎么能以为难小民取乐呢?君子当学道爱人,臣以为不善,不应为君子所为。”海瑞一听陛下如此胡闹,立刻站起身来,俯首说道。

  皇帝把人送青楼逛窑子,算怎么个事儿?

  朱翊钧立刻就知道为什么,道爷和先帝都讨厌海瑞了。

  唠叨,作为至高无上的天子,一个人天天在耳边唠叨,这也不对,那也不对,那皇帝自然会厌烦。

  “海总宪,你这话说的,你说怎么办?这样吧,把宋仁东流放到爪哇如何?毕竟诬告反坐。”万士和不疾不徐的问道。

  “理当规劝。”海瑞面色复杂的说道。

  万士和立刻笑着说道:“海总宪啊,这有道是说千万句不如经一事,你说一千道一万,能说得通吗?宋仁东身边就没有一起长大的朋友劝他吗?别说朋友,就他民告官的时候,沈一贯和王希元,没劝他吗?有用吗?”

  “远的不说,海总宪在都察院,都察院那些个言官,劝有用吗?一个挑水弄的满城风雨,跑到西山煤局干点活,怨声载道,说吃的不好,睡得不好,住的不好,一个月一共就干两天活,说是干活,不如说是踏青,就这埋怨个不停。”

  “那倒也是。”海瑞沉默了下来,劝要是有用的话,大明就没有贱儒了。

  最好的成长,莫过于经历,对儿女情长充斥着美好的幻想,那就打破这个幻想就足够了。

  皇帝安排人带着宋仁东去逛青楼,这看起来的确不靠谱,但海瑞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不对,但也没错。”海瑞思索了片刻,最终还是无奈的承认了这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也是办法。

  和当初海瑞评价张诚、张进,抽分洋舶一样,不对,但没错。

  朝里需要海瑞这样的道德楷模,成为朝中的典范,成为斩杀贪官的利刃,同样也需要万士和这种万金油,起到润滑的作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陛下,是不是要重新修一下元史?”沈鲤作为礼部尚书,说出了一个提议,重修元史。

  纵观中原数以千年的历史,修史修的最糙的不是鞑清修的《明史》,明史可是修的十分细心,主要是因为鞑清的政治需要,很多事都不能说,只能细心的去修,可谓是雕琢极深。

  修史最不认真的,还不是被称为魔法目录的《晋书》,晋书虽然充斥着各种魔幻,但总体还是遵循了历史脉络,之所以魔幻,是因为战乱导致史料丢失太过于严重,所以充满了离奇的故事。

  房玄龄修《晋书》是真的尽力了。

  宋、辽、金史,在元末宰相脱脱手里修了三年就修好了,修的最粗糙的史书,不应该是宋辽金史吗?

  还真不是。

  其实宋辽金史,从忽必烈时代,就已经断断续续开始修了,修了近一百年,但是因为正朔是谁,闹不清楚,所以才迟迟没有修成。

  如果说宋是正朔,那北宋和辽国一会儿兄弟,一会儿子侄,到底以哪个为主?

  而主张金国为正朔,则认为,南宋皇帝赵构曾经对金国俯首称臣,毕竟;臣构言这三个字,可是赵构自己亲笔写的国书。

  但宋不是正朔,那他可是中原皇帝,这不是打忽必烈的脸吗?

  忽必烈跑去草原和阿里不哥打的时候,可是打的中原皇帝的旗号。

  这事儿,在胡元不到百年的国祚里,来来回回吵了上百次,没个结果,总要有个正统,有个偏安。

  最后天下沸反,元末宰相脱脱,才把那些史料统统堆集在一起,正统各表,各家都是正统,算是修完了,汇编时间虽然只有三年,但史料还是非常完整的,虽然冲突的地方也有,但总体还对得上。

  修的最粗糙的史书,是元史。

  从宋濂和王袆接到朝廷政令开始修史,修史满打满算修了331天,开局编纂,包括宋濂这个总裁在内,一共十六个人,修完交差,潦草到了甚至不做校稿的地步,虽然胡元国祚不到百年,但一年时间不到就修出来,实在是有点过于潦草了。

  两三天就修一卷,万士和修《海外番国志》都不这么糊弄皇帝。

  这潦草到了什么地步?明成祖朱棣心血来潮要看看元史,看了半天,几乎都是驴唇对着羊嘴,稀奇古怪,只好命解缙改修。

  解缙领了差事,带着几个人开始了搞这件事,相继修出了《元史正误》、《元史拾遗》、《元史阐微》,修出来之后,朱棣也懒得看了,就一股脑塞进了永乐大典里。

  之后就再没人提出过改修元史这档子事了,可见从大明建立之初,认了胡元这个正统地位,就是捏着鼻子认的,认归认,打的时候,那是一点都不留情。

  “再修元史,臣主要是想修《大元一统志》,就是胡元疆域,按法理继承而言,现在的蒙兀儿国,应当是大明疆界。”沈鲤解释了下自己为何旧事重提,认都认了,总要继承点什么。

  简而言之,沈鲤的目的就是:元朝的疆域,可不是一般的大。

  “不是,这…蒙兀儿国理当是大明疆界,这个说法是不是有些不太合乎逻辑?”朱翊钧伸手打断了沈鲤的话。

  沈鲤要修大元一统志,为了地图开疆,这朱翊钧可以理解,可这一张嘴,就是整个蒙兀儿国都该是大明的,这是不是开的太大了些?

  按照礼部这个开疆法,莫斯科要划到大明疆界,君士坦丁堡也要划到大明疆界,连忽鲁谟斯都得划到大明疆界,说不定再考究之下,西班牙、葡萄牙也要划到大明疆界之内了。

  毕竟当初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确被大食人给实际占领了,而大食人的主要国家,是伊利汗国的附属国。

  “这堪舆图该换换了。”沈鲤看着文华殿上的堪舆图,有些不满的说道。

  礼部承受了极大的压力,费利佩二世顶着一个日不落帝国的名头和大明来往,礼部每次看到日不落这三个字,就是一阵的咬牙切齿,这对礼法是巨大的挑战。

  “那就重新修一下《大元一统志》吧,但是要保持克制,贪多嚼不烂。”朱翊钧沉默了片刻,看了眼戚继光,戚继光也是满眼复杂的看了眼皇帝,两个人这一眼,就一个意思。

  玩心思,谁能玩得过这帮读书人?!

  修个书都这么多的心思,沈鲤不直接明白的讲出来,谁知道沈鲤到底想干什么?

  朱翊钧忙了十几年,也就实土郡县绥远,海外总督府也是以分封制的形式,按着礼部地图开疆,朱翊钧忙一辈子,也无法实土郡县这么大的疆域。

  “臣遵旨。”沈鲤看着堪舆图,决定下次修订《山海舆地全图》的时候,一定要把葡萄牙加上,怎么说葡王也是穿五章衮服的敕封番王,非常合理。

  费利佩也不是故意的,他之所以每次国书都要提到自己是日不落帝国的国王,其实是为了引起大明的重视,毕竟大明天朝上国的傲慢也是根深蒂固的,不提点自己的成就,大明恐怕会把费利佩二世当作是蕞尔小国对待。

  “陛下,有个事儿。”工部尚书汪道昆低声的说道:“先帝的陵寝,又得修缮下。”

  “额,修一下吧,资出内帑,度支几何?”朱翊钧应允了工部请求。

  “少则三万银,多则五万银,棱恩门、棱恩殿、垣墙、明楼等处严重沉陷,不得不修。”汪道昆简单介绍了下情况。

  朱翊钧思考了下说道:“要不推倒重修吧,这么修修补补,也不是个事儿,先帝陵寝万历三年才修了一次,这又要修一次了。”

  “陛下,这次和推倒重修没什么区别了。”汪道昆简单介绍了下工程的情况,塌陷的地方都要推倒,这次换了钢混结构,烧都烧不坏。

  朱翊钧点头说道:“行,就这么办吧。”

  隆庆皇帝的皇陵,非常非常的寒酸。

  嘉靖十八年的时候,道爷本来打算迁父母坟茔入京安葬,下旨营造玄宫,后来觉得父母已经入土为安,在玄宫修好之后,没有启用,而是在湖北另外修了显陵。

  隆庆六年隆庆皇帝大行,就把当初道爷修的那个没有启用的玄宫,直接拿来用了,否则一个皇陵也不能五十万两银子搞定。

  用旧的也就罢了,还没有多少银子去修,所以才会一直修缮。

  不修不行,毕竟陈太后、李太后崩逝后,都是要和先帝合葬的,先帝的确龙驭上宾了,这两宫太后还在,总归是要修的。

  国朝毕竟仍然以孝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