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我,刘辩,三兴汉室 > 第395章 论司空及贾诩之言(请假条作废)

  执金吾府衙,种拂正在向徐汇报进度:“温毅投递拜帖后并未得到卫尉卿杨公的召见,此后他便未再投拜帖拜访了。”

  “之后他便在雒阳四处走动,游山玩水,也未去见什么人。”

  不得不说,名门出身的确有太多好处了。种劭自担任执金吾丞以来,历任上司对他的态度都很不错。

  “缇骑并未隐藏身份,他当然不敢擅动了,只是游山玩水?不免刻意了些。”徐说话间,看了下眼前的公文,隔了一会儿才继续说话,“日后留两个人看着他足矣,其他缇骑务必要留意城中。如今,洛阳城鱼龙混杂,不能大意。尤其是如今正值天干物燥之时,武库等地须严防火灾。”

  种劭说道:“城中治安终究还是雒阳令的分内事,吾已交代缇骑多做监察之举,防微杜渐。”

  “嗯。”徐很满意种劭的处置,毕竟执金吾下辖的缇骑不过两百人,抢不了雒阳令和雒阳四部尉的活。

  种劭领命,正准备告辞离去,忽又听徐问道:“樊德云辞官后,陛下一直未宣布新的司空人选……在你看来,谁更有希望?”

  “这……”种劭一愣,他虽然已经在徐的手下当了快一年的下属,但两人的关系已经到了能谈到这个有深度的问题的程度了吗?

  “此事事涉国家大政,属下不敢妄言。”

  徐说道:“左右现下别无他事,不妨姑妄言之,也不会有其他人听到。”

  种劭立马想到当今司徒崔烈就是从执金吾任上被拜为三公的,莫非徐也有这种想法。

  但徐却似看出了他的想法,摆了摆手说道:“我听闻自陛下当初接触政事以来,国库便常年亏空,是以陛下十分看重国库钱粮。司空统筹钱粮,在陛下心中,其重要性未必逊于太尉、司徒。”

  “我近日来连番上书,几度冒犯天颜……似我这般,绝非是司空的合适人选。”

  种劭明白了徐的意思,天子需要的司空,是下一个樊陵,而如徐这样喜欢劝谏的,当然就不适合了。

  徐开了头,种劭也不好再继续装傻,顺着徐的思路用心思考起来――首先,如已经养好病的侍中马日、羊续就可以排除在外了,两人做不了樊陵,以此类推,在他心中有资格成为司空的蔡邕、王谦、黄琬等人也先后被他排除在外。

  种劭问道:“曹侍中如何?”

  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曹嵩,毕竟曹嵩曾经也当过司空,也能和宦官扯上关系,而且过去种种证明了曹嵩和樊陵是一类人。

  近年来,曹嵩在朝堂上的存在感很强,不说均输法,单就救灾时的物资调动,便让曹嵩狠狠地出了一波风头。

  徐听完却摇了摇头:“以曹嵩之能推行均输法尚可,为司空还差了点。”

  种劭又问:“司农卿如何?司农卿在任上多年,任劳任怨,为司空足矣。”

  徐依旧摇头:“若是前两年,袁滂或可为司空,但如今看来,他虽不涉党政,但行事还是执拗了些。”

  种劭又问:“少府卿如何?恕下官直言,阴公虽有仗义执言之举,然纵观过往,不似强项之人。”

  “少府卿倒是能知人善用,只是未必得天子所喜。”徐依旧摇头。

  种劭这下说不出来了,只道:“九卿及比九卿者,下官实在想不出还有何人合适了……”

  “莫急,再想想……”

  ……

  云台殿,刘辩也在细想。

  在重新度田一事上,下辖大司农和少府、掌管财政大权的司空必须得找一个能力足够,且跟他一条心的。

  最次也得选一如崔烈这样能办事,也愿意灵活办事遵从圣意的。

  这种要求,直接就排除掉了刘辩最爱用的清流。

  而司空作为大汉最顶尖的职位,刘辩夹带中的人物没有一个够资格的。

  他只能退而求其次。

  杨彪……傅燮……

  这是目前刘辩心中两个较为合适的人选。

  杨彪虽有清名,但刘辩很清楚他心中的软弱性,杨彪的清名更多的是因父辈和祖辈的名声,其本人是会妥协的。

  在这一点上,杨彪还胜过马日。

  历史上马日被袁术夺了符节后愤懑而死,但杨彪在人生的最后几年还当了曹丕的臣子。

  而主持了凉州屯田的傅燮作为凉州人士,理论上还是不太适合长久主政凉州。

  不过考虑到傅燮的家乡北地郡曾一度因为以鲜卑为主的胡人侵袭而将全部户籍上的人口内迁至左冯翊,如今虽然回去了一部分,但北地傅氏借此做大的风险并不高。

  傅燮本人虽也称得上清流,但在田亩的问题上应能与刘辩达成一致。

  刘辩唯一所虑的就是凉州毕竟才平定没多久,不少羌人愿意安稳归附,看的就是傅燮在凉州积累的名声,若是贸然将傅燮调来雒阳,继任者未必能把握得住。

  所以,刘辩最终圈定了杨彪的名字。

  ……

  执金吾府衙。

  种劭听到杨彪之名,疑惑地问道:“那岂不是三公之中有两个关西人?”

  “有何不可吗?”作为徐州广陵郡人的徐反问道。

  见种劭不能答,徐意有所指地说道:“如今,关西倒是比关东安稳啊!”

  种劭还不能理解徐的感叹。

  只在临末了之时,他忍不住问道:“公为何突然同我谈论这些?”

  “我听说你与平准令李儒走得很近。”

  种劭一愣,李儒虽是太学博士出身,可在当下,却并没有多少好名声,因他毫不留情针对商贾的行径,商贾背后的士人们普遍将他视作放弃了君子坚守的恶狗。

  天子鹰犬,素来是不讨喜的。

  种劭虽不觉得李儒是恶狗,却也在为了家业的接触中感受到了李儒的功利心。

  他想要解释什么,却欲言又止。

  “申甫,这一年来你的秉性我看在眼中,我知你并不愿意一生都庸碌无为。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便会明白,些许财货不过蝇营狗苟,家宅安定即可。唯有一展胸中之所学,方得快意!”

  种劭神情顿了一下,而后郑重朝徐一拜。

  徐又提醒道:“你可知我为何要你派人盯着颍川温毅?”

  种劭自是打听过了,答道:“莫非是为了天灾一事?”

  徐点点头,又问:“那你可知,如今闻风而来在雒阳奔走的不止温毅一人,他只是其中一人罢了。”

  “去做事吧!”

  种劭还要再说什么,听到此话,遂告辞离去。

  而徐看着种劭离开,心中暗想:“我的提点只能到此为止了。”

  种劭在离开之后,越想越觉得徐的话另有深意。

  联想到徐所提的家宅安定,种劭立刻想到了自己脾气冲动的从弟种辑。

  作为北军司马,一旦受人挑拨说出些不该说的言论,必是大祸!

  想到此处,大冬天的种劭惊出了一头冷汗。

  不顾正在当值期间,他立马派家仆传信,去邀种辑出营相见。

  北军不像西园军位于雒阳城外,而是坐落在南北两宫之间。也正因为其位置的特殊性,北军才会经常在宫变之时露脸。

  如今这位置也正好方便了种劭。

  “兄长寻我何事?”种辑刚一见到种劭就忍不住抱怨道,“如今北军中正值扩军之际,军中许多人都盯着那三个校尉的位置,值此关键时期,兄长就莫要给我添乱了?”

  添乱?种劭从这一个词中听出了不同寻常的味道。

  过去,种辑虽然脾气急,但却绝不会用这种态度同他说话。

  然心中藏着事,种劭也没心思计较太多,开门见山地问道:“阿弟,我且问,最近可有人就今年的天灾之事拜访你?”

  “有啊!”种辑毫不讳言地说道。

  “那你可曾应承下什么?”种劭急忙问道。

  “天灾绝非小事,自然要共同进退。”种辑一脸理所当然的模样。

  这下,种劭终于明白徐在提醒他什么了。

  “你可知司空樊公业已请辞了?你还想做什么事?”

  “这就不劳兄长费心了。”种辑皱着眉头说道。

  种劭像是第一次认识自己的从弟,他质问道:“你可知这会为宗族带来多大的祸患?”

  种辑却反问道:“会不会有祸患还未可知,只不过兄长可知你为宗族引来了多少非议?”

  “似那李儒,声名狼藉之辈,眼下谁不知道他为了攀附宦官在担任太学博士时收了宦官之子为弟子?旁人避之不及,唯有兄长竟然愿意同他结交。”

  “兄长不在乎旁人议论,我却在乎!”

  “若不做些声张大义之举,祖辈留下的名声岂不是要被兄长败坏完了!”

  种劭见状已是气急,他怒道:“我与李儒结交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家中产业!”

  话说到此处,种劭忽然又想到了徐此前的告诫,一时竟熄了怒火。

  他与李儒相交,根本不是所谓的君子之交,利益占了大头。

  除了跟李儒合作所得的钱财,还因为李儒得天子看重,这都是利。

  种辑见到种劭语塞,又强调道:“产业与名声,孰轻孰重?”

  “这是两回事!”种劭回过神来,反驳道,“我固然做错了,不该与李儒牵扯过深,但你亦不该搀和进关于天灾的议论之中。”

  “军中本就特殊,岂能有违逆之言?”

  种辑见种劭罕见地低头认错,心中得意,又自得地说道:“兄长莫要担忧,我晓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绝不会率先出头。”

  “只待有人引领,方才会顺势而为之。”

  种劭心中腹诽,你不蠢才怪,这是把天下人都当成傻子吗?

  “我且问你,和你联系的都有谁?”

  种辑闭口不言。

  ……

  于此同时,云台殿内。

  刘辩正在召见贾诩。

  他看着贾诩提交上来的一系列名单。

  上面并未出现任何一个重臣的名字。

  对于这个结果,刘辩还算满意,只要这个结果是真的的话。

  刘辩总感觉京兆两次地震所引发的后果不该这么雷声大雨点小。

  但事实似乎就是如此。

  他问道:“此次是否有人刻意串联?”

  贾诩请罪道:“臣无能,未曾查获。”

  一听这话,刘辩登时觉得这才正常嘛,公卿们没有借着天灾抨击朝政,总归有人不愿意放过这个好机会。

  刘辩的身体微微前倾:“卿细说。”

  “起初,一些鼓动之言现在太学之中传播开来,待到校事部前往调查之际,始作俑者已经了无踪迹了。”

  “又因如今太学生众多,太常公又不愿让太学诸生因言获罪,是以这些鼓动的言论便经由太学向外流传开来。”

  贾诩说到这边停了。

  “然后呢?”刘辩追问道。

  “然后便没有了。”贾诩状若无辜地说道,“陛下,除了太学中那些不谙世事的太学生,凡是做过吏事的哪个不知如今的局面来之不易,又有几人会相信那些只能鼓动太学诸生的言论呢!”

  刘辩忍不住想要扶额。

  没想到他还有被贾诩劝谏的一天。

  而贾诩竟然也会劝谏。

  刘辩听懂了贾诩的意思,是他疑心过重了。

  他知道因为他的疑心,校事部动用了许多人力物力。

  刘辩又指向了贾诩所提交的名单,问道:“那这些人呢?”

  “以臣观之,名单上的这些官吏心中所想,只怕借此扬名的心思还要胜过其他。”

  “文和所言,朕已知晓。”刘辩颔首。

  然后他又感慨道:“我仔细想来,自当初在东宫见文和以来,今日还是文和第一次出言劝谏吧?”

  贾诩劝谏是鼓足了巨大的勇气的,且在准备劝谏的时候,他曾考虑过刘辩的各种反应,也都思索好了该如何应对。

  但当下……天子这独特的角度属实给他整不会了。

  张了张嘴,贾诩也只吐出三个字:“臣惭愧!”

  “这有何惭愧可言?朕知道文和有良平之才,也愿意听文和的谏言。”

  贾诩又道:“臣惭愧。”

  “文和不必如此……朕只是想说,卿不负朕,朕不负卿,你我君臣一体,共建一太平盛世,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