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萤爝不息I启光 > 如何将非遗中医项目融入网文?(这个我有话要说)

如何将非遗中医项目融入网文?(这个我有话要说)

  第一:请你们不懂专业领域的,不要祸害中医。

  首先,中医是道,不是术。

  其次,中医人要先修德,其次修医。

  再三,中医要先学国学,再学医书。

  我可以,把我学中医,部分书籍公布,让你们知道中医为什么难学。

  学习中医之前,国学是基础,而国学中以诗、书、礼、乐为基。

  其国学书有:《易经》、《老子》、《德道经》、《山海经》、《徐霞客游记》、《论语》、《楚辞》、《诗经》、《乐经》、《鬼谷子》、《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尹文子》、《列子》、《慎子》、《商君书》、《战国策》、《尚书》、《礼记》、《周礼》、《仪礼》、《大学》、《中庸》、《孔子春秋》、《公羊传》、《左氏春秋》、《吕氏春秋》、《谷梁春秋》、《吴越春秋》、《素书》、《二十四史》、《贞观政要》、《淮南子》、《水经注》、《国语》、《孝经》、《穆天子传》、《尔雅》、《近思录》、《盐铁论》、《春秋繁露》、《文心雕龙》、《说文解字》、《天工开物》、《齐民要术》、《葛洪神仙传》、《国语》、《汉书·艺文志》、《七略》、《六韬》、《孙子兵法》、《孟德新书》、《孙膑兵法》、《吴子兵法》、《尉缭子》、《司马法》、《太白阴经》、《虎矜经》、《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三十六计》、《博物志》、《茶经》、《王阳明全集》、《传习录》、《王文成公全书》、《王阳明年谱》、《四库全书》、《永乐大典》。

  其中医医学书有:《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外经》、《黄帝明堂灸经》、《黄帝四经》、《黄帝四经·经法》、《黄帝四经·十大经》、《黄帝四经·称经》、《黄帝四经·道源经》、《关伊子》、《尸子》、《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今匮要略方论》、《仲景伤寒补亡论》、《黄帝内经太素》、《神农本草经》、《伊尹汤液经》、《汤液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千金翼方》、《千金宝要》、《千金食治》、《素问六气玄珠密语》、《青囊秘诀》、《伤寒总病论》、《颅卤经》、《针灸大成》、《针经节要》、《针经指南》、《针灸大全》、《针灸资生经》、《伤寒论辑义》、《刘河间伤寒医鉴》、《刘涓子鬼遗方》、《瘟疫论》、《温热论》、《湿热条辨》、《扁鹊心书》、《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灸聚英》、《华佗中藏经》、《华佗神方》、《针灸甲乙经》、《内经九针》、《针灸问对》、《证治准绳全本》、《经络全书》、《脉诀》、《温病条辨》、《血症论》、《景岳全书》、《万病回春》、《医林改错》、《针灸铜人腧穴图》、《针灸资生经》、《类证活人书》、《类经图翼》、《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仲景全书》、《博剂方》、《丹溪心法》、《丹溪手镜》、《医宗金鉴》、《抱朴子内外篇》、《备急千金要方》、《难经》、《脉经》、《濒湖脉学》、《濒湖炮炙法》、《雷公炮炙论》、《证类本草》、《本草纲目》、《食疗本草》、《汤头歌诀》、《汤液本草》、《石室秘录》、《苏沈良方》、《史载良方》、《奇经八脉考》、《普济方》、《普济方·针灸》、《兰室密藏》、《名医别录》、《产宝》、《内府秘传经验女科》、《慈幼新书》、《正骨心法要旨》、《察病指南》、《大小诸证方论》、《傅青主男科》、《傅青主女科歌括》、《内经知要》、《内外伤辨》、《女科百问》、《妇人大全良方》、《子午流注针经》、《外科精要》、《外科精义》、《外台秘要》、《医垒元戎》、《阴证略例》、《饮膳正要》、《饮食须知》、《食疗本草》、《幼幼新书》、《褚氏遗书》、《原机启微》、《运气要诀》、《五十二病方》、《吴普本草》、《吴鞠通医案》、《三因极·病症方论》、《脾胃论》、《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刘完素三消论》、《诸病源候论》、《本草拾遗》、《小儿药证直诀》、《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儒门事亲》、《格致余论》、《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辨证录》、《严氏济生方》、《外科精要发挥》、《外科精要》、《古外科法医解刨·洗冤集录》、《西医解刨论》、《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中医医学赋:《百症赋》、《标幽赋》、《席弘赋》、《珑赋》、《通玄指要赋》、《灵光赋》、《兰江赋》、《流注指微赋》、《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如果,你能将上述的书全看懂,请看好是全看懂,并熟读,背住,那么恭喜你,你入门了。

  先说一下,为什么中医要学国学?

  第一,因为中医的诞生是伴随着国学的发展,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处于在古文,古人的思想熏陶而来,中医中的核心是天地人三者的平衡之道。

  而国学讲的就是天地人三者的平衡之道,所以,不懂国学,你永远都学不会中医,所以,你以为的中医只要背医书?懂药草,你就可以学好?然后写好网文?

  你错了,我为什么说中医是道,不是术,因为中医内有天地运行的规律,它有天道、地道、人道暗含其中。

  它追寻的是自然规律。

  学中医的人得首先学《易》,就易之道,难住了多少人。

  因为易之道涵盖天地之道,涵盖兵之道。

  我给你们看一篇文章,你们就知道了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古人云: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此何以说?

  古人说:不做良相,那就做一个良医,为什么这么说呢?

  盖良医保命治病,无异于良相保王克贼,间当论之。

  因为医生治病救人是保护人民的生命,就相当于好的政客为丞相就能打败敌人,打败一切威胁政权,皇命的敌人,从而保护好整个国家平安运行,这和医生保护病人的生命安全是一样的,他们就可以放在一起相提并论。

  国家无事,内安外宁,如人、天、君泰然,百体从令,元气充实,外患不侵。

  古语有云:攘外必先安内。

  那么,如何安内?安内便是,与国内一切势力先握手言和,一致对外,等外敌退走,再回头梳理国内势力,人体也是一样,安内,先温养体内各种人体之气,使它不那么五乱杂沉,然后和气一道,攻击外邪,驱邪之后,再梳理身体,调养将息。

  这样,国家内部安定,没有动乱,外部没有侵略毒害,那么一个国家就平安无事,这就像天地自然之道,人、天、君、民在这自然之中安然处之,坦然自若。人的身体也便如此,遵循自然规律,以节气令徇生活,休养生息,使体内元气充沛,百毒不侵,百邪不扰,那便是,国无忧,人无忧也!

  倘元气稍亏,急宜培补,如嗣主闇弱,宜辅弼多贤。

  倘若元气有亏损,就要立即用容易增补的食物、药物等一切可以恢复元气又不伤身体之物进补;这就相当于国家的继承人的才智等各方面品质、资质不足时,就需要会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并且,才智品性过人的贤者辅助储君治理国家,而且这种贤者多多益善,并能安分守己而准确的在自己的领域内辅助储君,那么这个国家就可以平稳度过,不会因为储君羸弱而使国家陷入内乱。

  仓廪空虚,宜储财节用,务使君明臣良,民殷国富,始无境内之忧也。

  如果,谷仓是空的,不满的,那么就得多多储存,开源节流,财货等一切物资要省着点用,而这些要明确的告知君主和大臣们,得要他们内心清楚,使君主清明,不成为一个糊涂的君主,使大臣也成为清明的大臣,而不能让其成为奸佞小人,那么,在这种君明臣良的治理环境下,老百姓的日子就殷实厚重,国家就国富兵强,内外环境就是安全的,没有谁敢侵害的,那么这一国的臣民就没有什么要忧虑的。

  设不幸而满夷窃发,扰乱边疆,如人偶为风寒外侵,一汗可愈。

  如果不那么幸运的遭到国外强掳入侵,骚扰边境,使之不安全了,那么,这就相当于人某天意外被风寒入侵身体,让自身发一身大汗,国派一员大将灭杀,那么国安身愈。

  是纯用补药收敛,是谓关门逐贼,贼必深入。

  但,如果不让身体去抵抗,刚风寒就吃药,或者一味的,纯粹的用抵抗力的药物去攻击病毒,这就相当于,贼寇进门,你断了人家的后路,就跟关门打狗没有什么区别,狗无路可去,当然要往内室跑。

  夫贼既深入,为良相者,必先荐贤保主,然后兴兵讨贼。

  那么这个贼跑到城里,深入巷子里,怎么办呢?那些当丞相的大贤者,就会找武功高强的智慧超群的大能人,先保护主人,然后派出得力的大将去全城搜捕贼寇。

  如善医者,必先审胃气,然后用药攻邪。

  这就跟那些有能力的仁善的大医者,治病时先看人的胃,审查胃部的气体,什么气体呢?那就是胃气,胃气中含有的其他气体什么营气,卫气,精气等,哪方面不足,哪方面出现毛病,哪方面被邪害侵袭,致使胃部气体不平衡,使的胃部不能正常很好的运作。

  那么,这样,等审查清楚了,就可以对症下药,攻击邪毒。

  更不幸而兵围城下,粮绝君危,惟有保主出奔,再图恢复。如人元气将脱,且缓治病,而急保命,命存而病可徐图也。

  那么,更加不幸运的是,兵临城下,无粮食可吃时,国危,民危,君危时,只有突出重围,保住君主性命,再图恢复。

  这就像,人的元气想要全部从人体衰落下去时,就要先缓掉,或停下攻击病毒,先保住人的性命,补充人体所需要元气,等待生命之力平稳之后,再慢慢一点一点的将病症,用蚕食之法赶出体外,就如秦先祖合纵连横之策蚕食六国一般。

  盖行军以粮食为先,用药以胃气为本,军无粮食必困,药非胃气不行。

  所谓征伐天下,行军打仗,以粮食为本,这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用药物治理人的身体也是一样,胃气为人身体健康之本,行药治病,先动粮草,那这个粮草就是胃气,先补充胃气,让气体充盈,这也就是最简单的道理,所谓的吃饱饭才有力气揍坏人。

  再来,若是行军打仗,军队,没有了粮食,那么这一仗必定打不赢或者是粮道被劫,那么这一仗必输,粮道是军队的重中之重,胃气便是药医体之重中之重,要没有了胃气为先的根本,那么这病就不能彻底治愈。

  庸医不先固本,一意攻邪,何异姜伯约九伐中原,粮食不继,出师未捷,而昏馋臣反纳降于邓艾,可借鉴焉。

  没有才智的医生,只知道一味攻打病毒,这和那些有勇无谋的武将没有什么区别。

  这就像三国蜀汉后继之人姜维姜伯约九次北伐中原,几次粮食不足而无功而返,而他的治理才能也是堪忧,每次北伐之前,没有很好的梳理国内势力,致使,国内宦官当政,国内各地各军不齐心,百姓对他执政怨声载道,致使,最后北伐途中各军将领最后被逼,反投降于司马曹魏大将邓艾,致使蜀国将亡,蜀国君主臣民最后因为宦官干政,全部投降于司马曹魏,此乃姜维不先治理国内之乱,而只知道北伐,最后亡国的结果,此为史以证鉴,治理身体不可如此,因为命贵,只有一次存活的机会。

  (姜维此人,智有余,慧不足,不能团结人心,不是良相之料,更何况那是良医的料。)

  大将讨贼,内顾虽已无忧,而用兵尤贵知法,如人气血未亏,却病不难,不善医者,杂乱用药,自相矛盾,反坏胃,而引贼何异?

  那么,大将军讨伐贼寇,国家内部虽然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但是,在扩张领土时的用兵之法,就要贵在如何去用兵之上。

  如何用兵?那便是,合理,审时度势的,运用《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诸多兵法,去开疆拓土。

  如《孙子兵法·军争篇》言。

  孙子曰: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孙子说:所以不了解诸侯各国的图谋,就不要和他们结成联盟;不知道山林、险阻和沼泽的地形分布,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所以,用兵是凭借施诡诈出奇兵而获胜的,根据是否有利于获胜决定行动,根据双方情势或分兵或集中为主要变化。按照战场形势的需要,部队行动迅速时,如狂风飞旋;行进从容时,如森林徐徐展开;攻城掠地时,如烈火迅猛;驻守防御时,如大山岿然;军情隐蔽时,如乌云蔽日;大军出动时,如雷霆万钧。夺取敌方的财物,掳掠百姓,应分兵行动。开拓疆土,分夺利益,应该分兵扼守要害。这些都应该权衡利弊,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行事。率先知道“迂直之计”的将获胜,这就是军争的原则。

  这便是大将如何用兵之道,用兵之法,全在兵书之内。

  二则,大将要贵在知兵心,知道兵士的心,那么整个大军便如一人,所谓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用兵者,得兵心者,那么大军如一,挥臂指使,如一人,如此,军纪也没有什么可以乱了。

  而人体也要如用兵之法一样,人的气血没有亏损,即使病倒了,也不太难医治,只要遵循用药之法,就可以治理好身体,但,如果是庸医治疗,乱七八糟用药,不遵循用药之法,不按药之兵法治理身体,那便会让身体处于乱七八糟的,自相矛盾的状态,这样会使胃被搞坏,胃坏了,身体没办法运转消化,这不就成了慢性自杀,这跟引贼入室偷盗,放贼进城烧杀抢掠,有什么区别了呢?

  赵括将兵,漫无纪律,反折兵而丧国乎。

  要解释这段话,那么得说说长平之战。

  赵括,战国时代,六国之一赵国之人,其人从小聪明好学,熟读百家兵法,但从来没有实际运用过,为人骄傲自满,自负又自大,不听忠言良告。

  长平之战时,因为上党郡守将上党送给赵国,从而惹怒秦国,发动长平之战,赵国派廉颇为将,秦国派王乾为将,秦国久攻不下,赵国又到了弹尽粮绝,两边便都僵持不住,为此,秦国换将之前使计于赵国,用赵括换掉了廉颇,秦换白起为将。

  一个久经战阵的军神,一个初生牛犊毫无经验可言的自负又自大的毛头小子。

  一个用兵如神,一个不查天时地利,不得兵心,只知道照本宣科的白痴之货。

  以一己之力,葬送了赵国四十万大军于白起坑杀。

  致使赵国,国内只剩下老弱妇孺,国内粮草又弹尽粮绝,赵国焉能不灭。

  这便是良将为国便为好,痞将为国则为害。

  医之道也是如此,良医治人,用兵得当,身体安泰,庸医治人,不知兵事为本,则人命休矣!

  良医用药必如诸葛将兵,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心有主宰而不惑,兵有纪律而不乱,阵有变化而不拘,相天时,察地理,乘机势,大军对垒,奇兵埋伏,进可讨贼,退可自守。

  那么良医用药,就如诸葛亮用兵(其实诸葛亮也不咋地,六出祁山,都绝于粮道,曹魏使了多次的计于蜀国内政,绝了诸葛亮的粮道,内政被姓丁的鼓操(上蹿下跳);所以如诸葛亮也是一败涂地,被神话了的诸葛亮,还不如曹魏郭嘉,不如唐朝李靖、徐茂公。)。

  那么,良医用药当如曹魏鬼才郭嘉,唐朝军神李靖,徐茂公之辈,在方寸之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心中有筹谋,如成语胸有成竹般,不被外邪,外物所蛊惑,能快速的识破敌方阴谋,管理军队时,军纪有序而不乱,兵将一心,出兵攻打时,不拘于死理(不按兵书上的照本宣科),按天时、地利、人和变化运用兵阵,使得大军对垒时,进可攻,退可守,偶尔还有奇谋出击埋伏。

  那么用药也是如此,良医用药,也得运筹帷幄,做到胸有成竹,查经脉,观身气,问饮食,断心理,清楚患者生活状态,这就相当于为将者用兵,观天时,查地利,知兵心,踱时机,不拘于一方之剂,兵书在心,可奇方出击,也做到进可攻,退可守,治愈人体之疾病。

  虽三军之士,性情不同,而我驾驭有法,同心克敌则一也。

  虽然军队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性情不同,品质不一,思想观念也不一样,但是,我有操练兵士的办法,能做到让他们行动统一,思想统一,这样我们便能同心同德,攻敌不备,制敌致胜了。

  这也如用药一样,药物,每一种药草的药性不同,阴阳属性也不相同,寒湿温凉邪热也不相同,何况内在药性能量大小也不一样,就算是不同的药有同一种药性,如什么止血,活血,化瘀,其能力大小和走的经络路线也是不同的。

  但是,良医用药,就会考虑药物的药性,作用,药能量的大小等等诸多因素,然后,使用合理的比例调配,运用兵法组成方剂,做到药物之间兼顾彼此,达到统一和谐,将药物能量合理最大化;这样在进入人体时,就可以做到等同能量,一击治病,也可做到奇方之剂,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克敌致胜,将病毒赶出体外。

  虽然敌虽克矣,国家元气必因此而耗伤,城池关隘或因此而崩圯。

  虽然说,敌人非常难缠,难以攻克,但用兵得当,用人得当,也不是没有可能至敌制胜,就如兵法所言:置死地而后生也,如此一样。

  虽然,这样会致使国家元气大伤,内部耗损严重,城池关隘丢失,使得国家国土面积缩小。

  用药也是,如果遇到难以攻克的病症,只要用药得当,运用药典兵法得当,抱有死马当活马医的决心准备,不俱内心恐惧,治不好的心理负担,那么病毒也会被赶出身体。

  这样虽然也会让身体元气大伤,内脏诸府有所损伤,但后期只要按医之养生之法,慢慢调养身体,也是可以恢复元气。

  为良相者,安我人民,实我仓库,固我封疆,所必然也。

  那么作为良相,便要有让人民安心的能力,有让谷仓丰盈的本事,能守护住国家的疆土,使的国家内外统一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君王不疑,君臣不猜忌(良相者,智商,情商,慧商,三商要在线,缺一不可,缺一都不是良相。)。

  这样,国家必然安泰,国必然富强。

  如人病后不服补药营卫,其何以固元气,其何以复乎?

  这也就像人病好了以后,不去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不去调养营卫二气,这样怎么能让身体,固本培元呢?不去固本培元,身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健康无忧呢?

  有些人,病魔刚一走,就觉得自己好了,不再吃药,其实身体还虚的可以,就这样立马投入工作,干活,这不是进一步损害了身体吗?

  这就相当于,刚把神送走,又请神回来,难道不知,请神容易,送神难的道理吗?

  至于内伤诸症,不过三阴亏损,本无外邪入寇,善医者,如伊尹相太甲,但使之,处仁迁义救弊,扶偏调变阴阳而已矣。

  至于,内伤诸多病症,总结起来,无外乎,三阴的亏损而已,那三阴?太阴,少阴,厥阴,这三阴的亏损,其实就没有什么外邪病毒入侵,外邪只不过是因而已,亏损皆因为内耗而起,外邪只不过趁虚而入而已。

  那么,善于治病的医生,就像商汤宰相伊尹教育君王太甲一样,将太甲流放,然后没有私心的教育太甲悔过,成就国家强盛,君主仁慈,政令通明。

  那么医治病理也是如此,扶持偏掉的身体,让身体的阴阳之力达到平衡,回归平衡状态,这样身体也就安泰,如国一般,国富民强,身安体泰。

  孟子《万章》言:

  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孟子《尽心篇》又言:

  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伊尹是商汤的贤相,内圣外王一流的人物。商汤死后,他的儿子太甲不行,伊尹就把太甲放到首都外桐那个地方,百姓赞同伊尹的做法。

  何用霸功征伐,以扰我境内耶。

  那用的到王霸之道去征伐天下,去忧虑我国内环境的安全问题呢!

  (王霸之道,便是管仲相齐桓公,公子小白,就是尊王攘夷之策。以王者夺天下,而不是以皇者夺天下。)

  若食积痰火,虫瘀痈疽,诸实症,又如国有大奸,急宜剪除,不可纯用王道之剂,姑息以养奸也。

  若是身体中出现好多不好的病症,像什么癌症,肿瘤,肌瘤,结节,肿块等等诸多病症(食积痰火,虫瘀痈疽,这些都是中医严重病情的名字和病证。),这就像国家出现了大奸大恶之徒,想要干掉他们,就不能纯用王霸之道,弄成姑息养奸,让他们恢复实力。

  而病症用药也是,不可一味用强硬的手段,不可一味用霸道药物,但也不能一味只用温和药物,得是该下猛药时,下猛药,该温和时,便温和,如刚如水,刚柔并济。

  这样就不会造成身体难以恢复,病毒不会沉寂繁衍,休养生息,意图再卷土重来。

  用药之道,得是王霸之道和皇道(帝王之道)合用,但在这个基础上,药遵循天地之道。

  试观元首股肱,君臣同歌一体,忠言良药,救正信有同途。

  观看历史,君王与良臣,自古以来都是君臣一体,同心同德,没有私心作祟,忠臣良言,如药一般,就是所谓的,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身。

  治病救人,治国理政,都是殊途同归。

  良相之以道事君,何异良医之以药疗病,良医之以切脉审症,何异良相之区画筹谋。

  良相以天地大道辅佐君王,就像良医也用天地大道用药治病救人一般,良医以望闻问切,观查人身四时规律,审问病症原因,起因,过程,造成的结果等,再对症下药,就跟良相对症下药治理国家,发挥自己的智谋筹划没有什么区别。

  良相之陈善辟邪,何异良医之延年却病。

  良相可以慎查踱事,善于和君王谏言,让君王听从己谏,从而梳理国家,这和良医用药养身,延长人体寿命,从而驱除病毒,达到身强体健,益于人体寿命,就没有什么区别。

  故岐伯相黄帝,即推此意以作《灵枢》,观仲景《伤寒》,用药如讲兵法。

  所以,岐伯辅助黄帝治理天下,帮助百姓,因此写了《黄帝内经·素问》和《黄帝内经·灵枢》二篇。

  再看,祖师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用药就像行军打仗用兵法一样。

  他如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兵不在多,贵于善用,皆与医道无二理也。

  他用兵法就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兵不在多,在于会善于用兵,将不在广,在于会用精明的将领,而兵也贵于精。

  正所谓的,精兵强将。

  此与医道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同一个道理,一样。

  吁上医医国,良相知医,用药如用兵。

  哎,我感觉到好的医生可以当宰相,好的宰相可以当好的医生,那么用药就是像用兵一样。

  古人先我而言矣,保命如保主,庸医不能识也。

  古人就在我之前就说过,保护人命就像保护君主一样,这个道理是那些没有才智的庸医不知道的一样。

  诚能引申触类,举一反三,则于医道岂复有余蕴哉。

  如此,引申据典,善于思考,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那么学医之道,岂不就是城府在胸,自身也就有了深厚底蕴呢。

  审时度势,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所谓的读万卷书也得行万里路,这样便是学习任何东西都是事半功倍,做任何事也是事半功倍。

  所有人都这样的话,中医医道何愁不复兴!

  就这一篇,用药如用兵,涵盖兵法,你们觉得,中医就那么好写了?

  你以为你懂兵法,就可以用药了,错,药材分阴阳,分寒热,分地域,分药效,分归经,分清浊,分上气下行,而人体的五脏六腑也分气体,人体有六种气体,每种气体需要不同的药去引气,如肺气、胃气,它是主下降,那得用可以下降性质的药物,但下降性的药物又有百种之多,而它们又分阴阳,也就是说阳气与阴气,走的归经路线又不同,从哪里走,才能达到引导肺降气,这就又跟兵法挂钩。

  用兵不能只是一味攻击,有时候还得的迂回路线,所以,有些老医生开中药方,你会感觉无用原因,皆因为,你的脏腑如一座城,久攻不下,那么就要改变策略,迂回包抄其他城市,断其粮道,或者派兵增援,这就是为什么给你开无用的药物的原因,因为你自身兵力不够。,也就是说,你的阴阳二气不够,要先增强你的气,你的体质,然后再治理你其他的脏腑,最后包围,共同击杀有病的脏腑。

  这就是中医的核心理论,暗含人道,兵之道。

  再说中医的天道,中国人的出生,暗含了天干地支,一出生,你的身体就缺少五行的其中几行,这就是为什么老一辈还给娃取名的时候,总要用五行八卦的字来取名,因为他要填补,人体五行的缺失。

  因为人体五脏六腑,合四季变化,而四季又合五行,所以人一出生,天生会缺的五行,后天因此会很容易生疾病。

  再说,老祖先为什么会有十二生肖,他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十二生肖也涵盖五行,他主人体一年在自然界运行的规律。

  我如今终于知道为什么有神话十个太阳,十二个月亮,因为十个太阳就是指的十天干,十二个月亮就是指的十二地支。

  说到五行,那么人体五脏六腑就涵盖五行,大家都知道肝属木,心属火,肺属金,胃属土,肾属水,那么就有,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长夏养胃

  何为长夏,每一个季节后十五天,以及夏季后两个月(7月和8月),也就是夏至到立秋结束,是属于土,因为这个时间段,多雨,泥土湿润,人多吸收湿气,容易得风湿骨病。

  春,立春到立夏;夏,立夏到夏至;长夏:夏至到立秋;秋,立秋到立冬;冬,立冬到立春。

  这四季又暗含阴阳五行;春:立春到春分,寒到温(阴到少阳),春分到立夏,温到热(少阳到阳)属性为木;夏:立夏到夏至,热到盛热(阳到太阳),属性为火;长夏:夏至到立秋,盛热到温,(太阳到少阳),属性为土;秋:立秋到秋分,温到凉(少阳到少阴),秋分到立冬,凉到冷(少阴到阴),属性为金;

  冬,立冬到立春,立冬到冬至,冷到寒(少阴到太阴);冬至到立春,寒到温,(太阴到少阳),属性为水。

  那么这十二生肖,就和十二地支挂钩,十二地支又与春夏秋冬挂钩:

  子(鼠)水、丑(牛)土、寅(虎)木、卯(兔)木、辰(龙)土、巳(蛇)火、午(马)火、未(羊)土、申(猴)金、酉(鸡)金、戌(狗)土、亥(猪)水

  就以上这些还都只是皮毛,里面又由大量的歌诀要背,还没有说众多药性歌,假如有一天,我会把自己知道的,我会全写出来。

  就这些够人喝一壶了,你拿这些写中医的文章,也只是算一个皮毛,更不要说还要再网文中写出神医,那只能说你是一个笑话。

  就拿《伤寒杂病论》里的条纹来说,他有十二脉法

  什么是平脉?什么是浮脉?什么是紧脉,什么沉紧脉?等等这些你能明白吗?

  还有就《伤寒杂病论》里那些条纹,你是真的懂吗?你能将它跟病症挂钩吗?

  那些医案,你懂的如何在网文中开出药方,知道在一个病症中它也有阴阳转换。

  就比如,伤寒总纲中说道: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网文中,你如何体现这一条?就让病患照着这个条文生病?这是很可笑的,你连什么是太阳病,什么是脉浮,什么是头项强痛,什么是恶寒,你都搞不明白,就这样还想照着书本生病?

  真是可笑。

  要知道,在中医的理论中,脉象是随时变化的,浮脉有时候会变缓脉,尺脉,紧脉,你要如何判断,恶寒有时候还会出现恶风,或者再变成冷热交替,你要如何把握?

  就这样,没有专业性知识,没有足够性病例,案例支撑,你如何去开展去写?

  像电视剧《后浪》那样?

  那纯属扯淡。

  中医学如法医学,没有金刚钻就不要去拦瓷器活,我学了这么久都不敢碰,你们凭什么?

  再说一次,学中医,必须先修德,无德之医,开不出有效中药,因为中药有灵,涵盖天地万物演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