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21日是个礼拜天。
这一天从早上开始就乌沉沉的,小北风吹着,气温一下降了五六度。
而且当天还下了雨。
怎么看,这也不能算是个好天气。
但却不能不说,这确实是个好日子。
因为这天是“北极熊餐厅”和“洪记大酒缸”共同开张的一天。
有意思的是,在开业的场面上,洪家父子俩完全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
洪衍武这次刻意走了大操大办的风格。
不但请本厂领导剪彩,找人弄了花篮,门口敲锣打鼓,大放烟花礼炮。
还以五十块的价码,特意托五四一厂上班的“豁子”刘福根帮忙。
把他们厂秉承“太狮老会”传统的“舞狮队”请来助兴。
那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啊。
这一番折腾引来的人,比当初商店开张还多。
派出所甚至抽调了四个片警帮忙维持现场秩序。
但这么大气派可不是为了让老百姓瞅的,而是为了给附近有各个公职单位的头头脑脑们看的。
因为要知道,别说这个年头,就是到了今天,公款消费也仍旧在餐饮消费里占据大头儿,是这个行业暴利的主要来源。
所以洪衍武是广邀宾客,各处下帖子。
不管认识不认识的,反正打着“试吃”的旗号,把附近派出所、街道、工商、税务以及大小机关、工厂领导什么的都请到了。
就连他二哥那儿,都打了招呼让来,说给备了一桌。
这叫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为了笼络这帮公家单位的头头脑脑,盼着他们能做回头客,几桌酒席的诱饵该下就得下。
而洪禄承恰恰相反,低调得简直毫无声息。
老爷子除了提前下帖子给了三家亲家、寿敬方、宋局长、常局长、常显璋、单先生、王汉平、张大勺、庞师傅和东院老边、老苏、老丁这几位邻居,再没请什么场面上的人。
连对街道李主任,也只是请边大妈代为转告,说随时欢迎指导工作而已。
而开业唯一的庆祝仪式,就只是让李福掐着黄道吉时,领着伙计放了两挂大查鞭。
同时让洪衍争用相机给大家伙在店门口照了张合影罢了。
可也别说,无论是洪衍武的餐厅,还是老爷子的小店。
这两家店的共同点就是宾客盈门,买卖还真的都挺不错。
开业首日,洪衍武那儿无疑是最热闹的。
因为中午晚上,三个包间都是他请的客人,外头还额外开了两桌。
菜单上的二十五道菜一个也没落下,那煎炒烹炸,算是耍上全活了。
而且因为有大食堂的“特价菜”,确实比其他饭馆子实惠。
就连散座也满了,居然排队一直排到了外头。
哪怕外头下雨,人们打着伞也愿意等。
有人推着自行车,有人手里捏着网兜,有抽烟神侃的小伙子,有带着孩子的两口子。
总之,这一天可是给后厨忙坏了。
别说张大勺和华英受洪衍武牵连,给累得不善,就连大食堂一样是甜蜜里带着苦恼。。
因为餐厅买卖实在太火了。
庞师傅他们为了撑住场面,当天中午和晚上,不但临时抽人加做菜肴,还把供应给职工食堂的菜送去了几锅。
自然本厂工人就有了意见。
于是,当天营业一结束,庞师傅就跟洪衍武商量要加人了。
说他给安排的外差太多了,挣钱是真挣钱,大伙儿都高兴,可也真是吃不消了。
洪衍武一琢磨也是,每天个体户们包伙,东华门夜市,再加上服务公司主食柜台和餐厅。饶是大食堂有六七十人,那连轴转没个休息也够呛啊。
便答应尽快给大食堂招三十个合同工。
庞师傅这才放心。
虽然新来的得慢慢教,暂时顶不上大用。
可打杂的活儿都有人干了,其他人就能腾出手来了,也等于释放了劳动力。
但话说回来,相对的,大家伙也真是没白辛苦,这餐厅也是好评如潮啊。
因为这个年头实在是太缺饭馆儿了。
长期以来的体制禁锢了餐饮业的发展,返城知青又让京城人口迅速爆炸。
这样的供需矛盾下,京城百姓想外头“搓”一顿,那简直比登天还要难。
真是偶尔能有这么一次机会,体验也不好。
因为老百姓下馆子往往得忍受白眼、呵斥,还得靠自己抢座,排队。
弄不好,没吃饭先气饱了,哪儿还有胃口啊?
所以说洪衍武开的这个餐厅真是正当其时。
在我们的公职人员和先富起来了一批人,还以吃吃喝喝为最大享受的年代。
在经济飞速发展,粮食大丰收,农民像潮水一样涌入城市的大背景下。
不但过去的各种限制开始破冰、消失,餐饮需求也与日增多,一日更胜一日。
怎么可能买卖不好呢?
就别说他们还有四大杀器了。
“张大勺”教出来的手艺;“大食堂”带来的实惠;亲切和气的服务态度;干净没味儿的厕所、洗手台。
这哪一样儿都为人称道,赞誉连连啊。
在这个餐厅,进包间的主儿,夸的是环境优雅,服务周到,这儿的小炒味道超绝。
散客们呢,欣喜的是,为了座位彻底不用头疼了,因为有专人给发号排位。
喝多了也不要紧,厕所能随时解决走肾的问题。
最关键的,“特价菜”好吃实惠不说。
还能买半份,而且不用等,这对老百姓可就太友好了。
什么都不用说,光看看有多少住家附近,手拿着钢拢锅,来这儿买狮子头和烧茄子的老头老太太。
光听着“劳驾劳驾,让让,我把桌子收了!给您擦干净您再坐。”
“借过借过!错个身儿!哎,您留神别碰着……”
就足以解释这里人声鼎沸、买卖兴隆的盛况了。
至于“洪记大酒缸”。在买卖的火爆程度上确实要差一点。
开业当天,上座率有八成吧,这还包括了受邀来捧场的熟人呢。
而且服务上的瑕疵也实在不少。
因为伙计们初学乍练实在有点生楞。
有的时候上东西送错桌儿了。
有的时候因为语言的隔阂,还不大听得懂酒客的话,反应迟钝。
甚至后厨也不太顶得上劲。
一忙起来吧,火烧、炮羊肉和烂肉面有点供应不及。
火候也差点意思。
不是面煮生了,羊肉有点糊了,就是火烧没热透……
可这反过来,也恰恰是洪禄承的精明之处。
就是因为他早预料到这种“乱”不可避免,必须给伙计一段时间的历练,才能适应呢。
他才没有为开业做什么广告。
而且行家就是行家。
有老爷子和李福给一起兜着,这些毛病对买卖的影响就降低到了最小程度。
不但酒客们都呈现出包容的姿态来,没人去计较。
大酒缸里的人气儿和热闹劲也一点没减少。
甚至公平的说,要论欢乐程度,还远超过洪衍武那儿呢。
嘿,还甭不信,千真万确。
先不说别的,光凭洪禄承那算盘打得跟神仙似的,就是引人瞩目的奇景。
敢情老爷子有分心二用的本事,向来是双手会账。
要是两桌同时结账,他能“劈了啪啦”同时算出来。
李福呢,他也有“一口清”的本事。
要是他来算账,更省事,都不用伙计跑。
当着食主的面,不用算盘,不用笔,先唱酒水,再唱凉碟,主食最后。
逐一报出价钱后,算出总数,还要将顾客的给钱数和找回的钱数一并唱出。
最关键是好听,跟唱歌似的,真应了那句“说得好不如唱得好了”。
这可就让酒客们有了眼福和耳福了,信任和乐趣都是油然而生。
但最有意思的,还是洪禄承和李福都爱开玩笑。
像如有年岁大的客人进门,直接冲柜上要东西。
“掌柜的,二两毛三,一碗面”。
洪禄承就爱用别样强调跟后厨招呼。
“来一碗牛头马啊”。
然后把酒打好给伙计,让端上去,还会跟客人再说一句。
“您的六七八”来了。
这两句话呀,叫做“借词点尾”。
第一句隐去了“面”,第二句隐去了“九”。
那么客人如果是懂行的,听了自会会心一笑。
有的时候,甚至还会有客人会逗上一句。
“老板,咱可是有钱不买拖泥带啊”。
洪禄承便会马上作答。
“咱买卖实在,您放心。金木火土咱不掺和。”
这一下就更会引发更多的现场笑声。
而李福呢,他习惯的办法是在客人结账时,五毛钱以下都说“钱”,五毛钱往上便报“款”。
这样同样唱账,却用不同的字,次数一多,便会被旁人发现他藏着的“段子”了。
像有的人因为好奇,就要问上一句。
“哎,您这有意思啊,钱少了您说‘交钱’,钱多了您就说‘付款’,您这儿还区别对待啊?”
李福听了就乐。
“您这耳朵是好啊,不过您别误会,关键是怕您几位听着枯燥。其实交钱,付款还不是一回事啊?要紧的是一视同仁啊,让您喝着高兴,聊着满意就成。是不是您哪!”
这叫什么?这就叫“没事逗闷子”呢。
总之,在诚心和热情之余。
洪禄承和李福会恰如其分的以拉家常,开玩笑等方式对顾客进行感情公关。
这才是大酒缸难以为旁人企及的地方。。
这种“笑料”尽管是有人为制造的因素,但却真是让酒客们舒服。
成功营造出了酒馆应该有的亲和、热闹的气氛。